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阅读:134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8/7 9:12:51

提要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使用信息技术可拓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重点内容突出,难点问题巧妙突破;能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教学实效。使素质教育自然落到实处。

主题词 现代教育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路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发展学生能力,正在教育工作者中形成共识。大量事实表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对于促进教学观念,教学形式的变革,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听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 还要培养品德。两种教学观的根本分歧在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着眼点在何处,在信息时代,一切取决于效率,而教学的效率在于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把发展智力提高到应有的地位,不仅是由于现代生产技术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全面把握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

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新的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这些新的趋势中所隐含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都反映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被看作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者要通过自己经验建构知识。这些新的应用重点强调学习过程,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通过学生积极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在这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下,教师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的角色,这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

数学教改,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学的学生观。传统教学的学生观,把数学学习主要理解为学习前人创造的数学知识,习惯把数学等同于数学知识的汇集;数学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用数学的意识在学生头脑中很淡薄。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数学教学观念随之转变:

第一,由对大多数学生的低标准和少数学生高标准,转变到对所有学生普遍的高标准。

第二,由建立在知识的传授例题、练习之上的权威型模式转移到以学生的鼓励积极探索为特色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第三,由惟一地强调纸笔的演算转移到对计算机的充分运用。

第四,由惟一地集中于机械的技巧转移到广泛的数学能力的培养。

这种新的数学教学观,成为教改的突破口。我在教学中既重视教法的研究,更注重学法的研究和数学学科特点对学法的特殊要求以及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法的影响。教学中我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例:在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

1. 粗读课本,类比等比数列概念,观察以下各数列的共同特点。

525125625……

1,- ,- ……

先让学生阅读思索后,对各个数列的特点进行概括,计算机显示:后一项为分子,前一项为分母,不断变换分子、分母,但比值q不变。

2. 细读课本并思考。

(1) 数列中的比应该怎样找?下列数列是否等比数列?为什么?

24816……

224816……

(2) 等比数列中的公比q是个什么范围的常数?能为零吗?

(3) 要证数列{an}是等比数列,该怎样入手?

(4) 让同学试着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通过对(1)的讨论,明确定义中每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都

等于同一个常数……”

通过对(2)的讨论,明确公比q是一个常数,可为正数,也可为负数,但不能为零。

通过对(3)的讨论,明确要证数列{an}是等比数列,必须证出

对问题(4),待同学试推后课件显示推导过程。还可引导学生用定义直接导出公式。

由等比数列的定义,可得

即:

3. 精读课本并思考。

1)公式an=a1qn-1的变式如何?

2)类比等比中项概念,给出等比中项的定义。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多媒体,创设不同的数学情景,让学生试讲、笔练等,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以促使他们对个别事例的观察、分析、发现可能存在的一般规律、性质,形成认知结构。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许相应的数学知识因长期不用而逐渐遗忘,但所形成的技能及思维方式将受益终生。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

我们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教学,大班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注入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信息技术教学作用于学生,可全面调动学生的视、听觉,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课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使师生双边活动融为一体,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我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吃透教材、明确目标、精心设计、注重实效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多、技巧性也很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重点,教学目标,选准突破口,选择媒体和运用媒体的最佳时机,精心设计,注重实效。例:在讲授对应这一节时,首先由计算机显示两种已知的重要对应: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之间的对应;坐标平面内的点和有序实数之间的对应。这样,既举例说明了对应这个词的涵义,又不至于使学生感到突然,让学生明确对应讨论的是两个集合的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接着,举几种不同对应作为具体实例,用计算机把两个集合间元素与元素的对应关系形象、生动、具体地显示出来。再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对应的异同点,归纳总结共同特性,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加深学生对单值对应及一一对应概念的理解。还可用录像、幻灯列举对应在其它学科、生产实际及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从这个课例看到:由于计算机能迅速地将两个集合的元素与元素间的对应关系形象地显示出来,学生从大量的、生动的、直观的图象中得到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正确的归纳、分析、推理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省去了教师画图、擦黑板等操作,节约了时间,利用多媒体举更多的实例,渗透了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及科技知识。此外,由于计算机可以不断出现新的情景,学生有新鲜感,有不断需要思考解决的新问题,使思维常处于积极状态,显得特别灵活,往往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导入新课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佳境

例:在讲授函数的单调性一节时,可这样导入新课。用图形计算器或计算机绘出:

1)函数 的图象

2)函数y=2x的图象

3)函数y=x2的图象

让同学观察这三个函数的图象,当x逐渐增大时,y的变化趋势如何?此时,计算机用不同色彩的光点(表示x值)及线段(表示y值)。把x逐渐增大时,y增大(或减小)的情景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此时告诉学生,这个特性即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函数的单调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巧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成功的数学课必须是重点内容突出,难点问题巧妙突破,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满堂灌。

在讲授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节时,教师导入新课后,接着提问:y=sinx的图象形状如何,谁能画出草图?大多数学生都能利用特殊三角函数值,列表、找点。但是两点之间连成什么样的曲线呢?产生了疑问,于是同学们尽量多的列表找点。这时借助图形计算器或计算机显示y=sinx的描点,连图的整个过程,既生动又直观,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了正弦曲线。此时用光标显示〔0, 2л〕上确定图象的关键五点,告诉同学,在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只须作出这五点,图象就基本确定了。由于微机验证了学生们对正弦函数图象的猜想,情绪都很高,对图象印象深刻。正弦函数图象这个重点就得以突出。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正弦曲线,讨论函数y=sinx的性质。此时充分利用图形计算器或计算机,如探求值域时,用两条平行线y= ,说明-1≤sinx≤1,讨论单增(减)区间及奇偶性时,用闪动形式描部分图象,出这些现象的共同特性,把它们之间的必然结果集中地、强烈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在直观观察,联想思维中自行归纳总结出函数性质。但怎样理解周期性这个难点问题呢?可用几何画板进行探索:作出函数y=sinxy=sin(x+j)的图象,通过改变?的值,观察两个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看?取哪些值时两个图象重合,并分析?的这些取值有何关系.

这样,重点突出,难点也自然突破了。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尾

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精妙的结尾应具有耐人寻味、课断思不断,音虽尽而意无穷的作用。如讲完抛物线的图象和性质后,用课件把抛物线在国防、科技、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生动地显示出来,既渗透了科技知识又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且能消除学生疲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特性与人类记忆、联想的认知结构相类似,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结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数学教学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和能力,才能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http://www.etc.edu.cn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电话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总第100期)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

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3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2

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

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教育研究》,1997年第五期

(云南省昆明市外国语学校 周 静)

     来源:本站|www.jb1000.com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