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谈古代中国经济的复习

阅读:103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8/3 12:05:41

 

“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与特点”是经济史的第一个专题,也是历年来高考的热点专题之一。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与成就,土地制度的演变,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等内容都曾以各种形式的题目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因此如何把握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是很多同学非常关注的。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高考考试说明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首先,要把握本专题的内在线索。农业、手工业、商业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的三大部门。古代以农业立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手工业和商业作为农业的附属行业,其发展明显受制于农业。从章节安排来看,本专题明显是采取分—→总的形式:先介绍三大行业的发展,最后总结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以及新的经济形式的出现。这是本专题最大的一条线索,只有首先把握住这条线索,才能把各个部分的知识串联起来,以达到更好的复习巩固的效果。
其次,对本专题有些内容的复习必须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比如: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分析,就要借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从生产力角度看,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不断改进,由最原始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之后一直沿用的铁犁牛耕。这种技术的革新,也就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提供了必要条件;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土地制度由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所有制到国有制,再到封建土地所有制,也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把这两个角度综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在复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背景时也同样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再次,要注意与同时代其他领域的联系。本专题主要涉及的是经济领域,但经济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古代思想文化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代经济的发展是政治制度发展的基础,而一定时期的文化又是这个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必须结合必修一、三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考虑。正因为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也就决定了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和思想文化之间也是如此。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开始出现私田,而思想文化领域上也开始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出现了私学,这很明显就是经济对思想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四,对中国古代“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经济政策的影响要全面的理解,切不可以偏概全。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为了防范人民的反抗,巩固封建统治,因此它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闭关锁国,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丧失了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手工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同时,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不能和外国进行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交流,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在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入侵方面的积极作用。另外在分析影响的时候也要注意经济政策的历史阶段性。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发展社会经济和巩固地主阶级利益主要起积极作用。但是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重农抑商政策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消极作用则成了主要方面。这说明不同时期同一种政策所起的历史作用并不一定相同。
最后,拓宽复习的范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农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主体,但是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封建社会。到中国近代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时,仍然占主导地位,目前的中国也依旧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拓宽复习范围。联系党中央、国务院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理解税费改革体现的政治、经济原理。还可以结合每年党中央的“一号文件”做出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理解农业政策的实施对稳定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来源:  编辑:shuimenghua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