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古文命题不能忽视“读”

阅读:86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8/9 9:25:34
马金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古诗文阅读的阐述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此阐述包含阅读过程循序渐进的三个方面:1. 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本含义;2. 体会作品意蕴,获得新的体验;3. 积淀文化底蕴,评价古文得失。对于现代中学生,古文阅读,似乎惟当如此,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测试手段,《考试大纲》从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四方面进行命题自有其合理性。但是,我认为,作为刚接触古诗文长短百余篇的中学生,在平时的教学、测试中,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浅层要求上,注重“读”字,诵读诗文,疏通文义,体会意蕴,把握思想感情,这样才不会失去古文阅读之本。
何谓“读”,“读”首先是口读,熟读成诵。在教学中,口读很有讲究,读有读的要领,词句停顿、节奏快慢、声调抑扬都需揣摩,否则,免不了会“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学生在口读中把握文意,在口读中接受陶冶。然后是心读,用心去理解,通过字斟句酌,把握句意、文意,体会作品意蕴情感。中学生学古文能做到从口读到心读,教学的目的即已达到。
从古诗文阅读积累来看,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文本安排,小学生接触近体古诗,初中三年学习文言精粹短篇,高中才真正接触意蕴丰富的古诗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背的篇目多,教学侧重于总体感知,高中阶段虽有相当多的背诵篇目,但已重于读懂文本,归纳总结文言知识,形成能力。就高中阶段而言,因高三复习迎考,真正学习、鉴赏古诗文的时间只有高一、二两学年,仓促之间要达到《课程标准》中的鉴赏、评价古诗文的得失的要求似乎显得困难。十二年时间,学生几乎都在“读”古诗文,中学生是在“读”中形成了语言感知和理解能力。
那么,在测试命题中又如何体现“读”呢?
古人教学从句读开始,现代文本虽有标点,但学生句读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停顿准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段、文句意思,反之,想读懂文意,难比登天。古文如此,古诗也不例外,诗词诵读停顿不妥,诵读的音韵和谐之美也大打折扣。所以,命题中,我们可以从“读句”的角度,考查学生的语言停顿能力,借以考查学生的语意理解能力。个别省份的高考题在这方面已有尝试,且效果良好。
命题的另一种形式是文句翻译。这种命题是一种综合考查方式,在“信”“达”“雅”的标准之下,要求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文言词汇知识、文言句式特点和文言特殊用法,根据语境需要正确理解和翻译成现代汉语,这类题目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但目前考试命题往往只翻译三句话,我觉得还不够,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翻译一段文字,借以全面考查学生阅读能力。
至于命题中的三道选择题,前两道题考查实词、虚词的积累,完全可以舍去,分析综合鉴赏题的任务交给现代文阅读算了,在翻译上多赋分倒能取得实际的考查效果。听说解放初期高考文言文仅考文段翻译是有其合理意义的,只要达到考查的目的,何必考得那么烦。
     来源:mjq3698  编辑:[email protected]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