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历史命题应避免“去历史化”

阅读:94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8/15 17:50:37

在一本高中学生普通使用的历史教辅书上我偶然发现了这样一道单项选择题:

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的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成熟的表现

题目后面显示的答案为“A”,还有点拨解释说:新经济政策仅是政府为渡过严重经济困难而作出的部分恢复资本主义的经济措施,在时间上只是暂时的,故B项中长期C项中恢复了D项中成熟都不正确。

不必说这样的试题与当前新课程理念下的情景化命题相差甚远,单从其命题的技术而言,就有着严重的问题。

从题目所反映的内容来说,命题者可能还搞不清楚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这从题目的点拨中就可以看出。关于这一区别,如果1992年前说出来,倒还可以有所争论,但自从邓公的那次著名的南巡以后,人们的思想再一次解放,这一争论就销声匿迹了,现在甚至初中生也能说出商品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命题者怎么会犯这样一个低级的错误?我们普遍知道,新经济政策的含义即一定程度上恢复市场与商品贸易,那么部分恢复市场与商品贸易难道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

从设问的角度来看也很有问题。选项A新经济政策怎么去战胜资本主义?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与商品贸易,难道就能战胜了资本主义?我不知道命题者这样设计其合理性在哪里?

最让人难以容忍的是这道题虽以历史的面目出现,但思考问题却明显地呈现出去历史化的倾向,也即其与历史学科的特征风马牛不相及。题目后的点拨中我根本看不到解答这道题要运用到何种历史思维能力,似乎更多地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对选择项中的一些进行辨析,我甚至偏激地认为这道试题其命题的意图究竟是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思维能力呢?还是要考查学生的语文字词辨析能力?

历史试题的命制本人认为首先应该注重科学性,即没有历史知识与历史观点方面的错误,如果这道试题表现出明显的硬伤,则教学中使用这样的试题显然是教师的失职,而如果一本教辅类资料出现这样的试题,则这本资料其价值究竟如何是颇值得怀疑的。

其次历史试题的命制还应该注重历史感。历史不是语文、政治,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性。如果把历史试题命制成政治唯物主义的试题或语文字词辨析的试题,这样的试题还能称得上历史试题吗?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宏图先生去年在接受《中国教师报》记者采访时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历史考试应回归学科特性。他认为历史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应该从这个学科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泛泛而论的能力。应当借助于学科的基本特性和学科路径来体现能力的培养。

在这方面凡是有点年纪的历史教师都不会忘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历史试题那个考查真个叫难啊!尤其是1997年、1998年的历史高考选择题,至今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例如多项选择题,有多少学生能过得了关的?甚至教师也望而生畏!而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片面强调能力测试,认为能力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的掌握与运用就是历史能力考查的主要内容,现在看来这恰恰违背了历史学科的特征。

李宏图先生认为,历史教学工作者应该知道历史学的学科规范性、基本要素或基本素质要求,通过历史学的载体、历史学的特性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能像从前那样对能力一概论之。虽然目前对历史试题的命制研究尚在不断探索与完善之中,但有一点应值得肯定,即去历史化的命题绝对不是历史命题的方向。(李国权)

来源:中国教师报

     来源:本站|www.jb1000.com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