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2011自主招生注意识别三大误区 认真分析自身实力

阅读:80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9/30 8:32:09
    2011年大学自主招生不久也将拉开帷幕,对于新高三学生来说,各个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是他们高三备考的第一关。
    笔者发现,正在备考的高三学生对自主招生存在三方面的认识误区。高三学生要走出这三方面认识误区,以更理性的态度和方式,准备自主招生。
突击准备论”
    这是不少学校和学生采取的应对自主招生的观念。具体操作是,以准备传统高考为主线,在高三时,针对自主招生面试环节,展开一定的培训,包括礼仪、演讲等。这种观念,无疑把自主招生变为新的应试,很大程度消解了自主招生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应对:从自主招生“笔试+面试”的程序看,客观上说,可分为可准备部分和不可准备部分。
    可准备部分,包括了解笔试的出题范围、出题形式、考察重点,以及面试的形式、要求。毕竟笔试与高考出题会有不同,一般而言,自主招生的笔试题难度介于高考与竞赛之间,这是符合自主招生的选拔要求的。因为高考面向所有学生,而自主招生基本上面向可以上一本院校的学生(上海高中学生中,这一比例约为23%)。另外,面试这一考察形式,对高中同学来说,大多是第一次经历,如果不针对性地了解面试的要求,有可能一进场就“蒙了”。
    不可准备部分,则是一些考生去做超纲的题目,以及寄望“特别培训”获得好的面试表现。超纲是没底的,越做可能越没底;而面试的用意,本就是要还原一名学生的真实能力与素质,因此,一名学生以最真实、自然的状态应对面试,才会获得好的效果。
华山一条路论”
    这是针对高校自主招生规模扩大而在一些中学流行的观点。以复旦和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而言,两校5%自主招生与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在沪500个名额),已超过在沪录取计划数的一半,因此,不少舆论认为,如果没有获得名校的自主招生资格,参加传统高考被录取的几率将很小,所以,对于高校自主招生,不少学生充满焦虑。
    应对:从各种升学渠道的竞争程度分析,传统高考与自主招生的竞争程度其实是一样的。有老师和同学分析,由于高考之前已有不少同学获得自主招生名额,集中录取阶段的名额减少,因此集中录取阶段的竞争激烈程度高,从录取计划数与集中录取阶段的报名人数计算,确实如此,但需要注意的是,集中录取阶段的名额减少,有竞争实力的考生也随之减少——之前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其实都是有实力进入这些学校的学生群,只不过他们先期拿到自主招生资格而已。如此分析,大可减少同学们对于自主招生考试的焦虑。
猫腻论”
    这是从2003年开始,就存在的质疑。经常发生的情况是,某重点高中成绩名列前几位的某同学,参加大学自主招生,居然落榜,由此让学校老师和同学万分不解,一种情绪是同学对自己失去信心,另一种情绪则是怀疑高校进行了暗箱操作。
    应对:从自主招生的评价标准看,不同的学生是适合不同的考试模式的。
    平时成绩十分优秀的同学落榜自主招生,从自主招生的评价规则看,是十分正常的,因为在其评价体系中,学科成绩只是一项指标,如果某位同学只有这一项指标突出,而其它方面的表现不佳,极有可能不被大学看中——这就如美国高校的自主招生,不录取SAT满分获得者是常事——对于这类同学,应该明白,自己的优势是在传统高考中,而不在自主招生。如果自主招生落榜,参加高考,报考这所学校,同样有机会。
    这也就要求每个同学在自主招生时,认真分析自己的实力,再结合自主招生高校的要求,进行理性的选择,千万不能不分析自己的实力,也不分析学校的要求,而盲目选择学校、疲于奔命地赶考,在落榜之后丧失信心。在这种理性选择中,就可以减少目前自主招生制度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而把握这一机会,拓宽自己的升大学路径。
     来源:网络  编辑:kostba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