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阅读:83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0/23 18:16:40
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体主观之间的某种关系。传统的教学重认知轻情感,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心体验,历史教育界更多的是重视历史认知目标的研究,情感目标的制定含糊笼统,对情感目标的评价也有一定难度,结果往往只能以认知目标来代替情感目标的评价。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用布卢姆的话来说,情感目标被销蚀掉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
当前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课程的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出了如下目标: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1)可见,在当前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指内心体会和心灵世界的丰富。而情感教育它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所以,情感教育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挖掘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因素,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用情感教育来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切入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并丰富和改善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教育教学的做法。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在历史教科书中,有一些本身就含有显性情感因素的内容,教师必须研究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发掘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并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把它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的效果。如: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国家分赃的会议,我让学生在这两次会议里模拟瓜分世界的英、美、法、日和被瓜分的德、中等国。这样学生体验到弱国无外交历史教的屈辱感,更深刻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有些学内容本身并不含有情感因素,这些教学内容怎么处理?教师也应尽可能地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宣染情感气氛,让学生在接受这些教学内容时,也会感受到某些情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具体的实践中,对于这类教学内容的处理,我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
  附件大小:34K  附件下载 来源:  编辑:nxxbw509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