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关注经典阅读,提升人文素养

阅读:543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2/22 13:28:07
三、经典文本阅读的建构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语文阅读教学成了一种机械式的令人乏味的应试训练,这是人文价值、文化底蕴的流失,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当代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甚至是道德品质的低下,迫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定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呼唤经典阅读的回归,重新建构经典文本的阅读框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1.摒弃语文考试的功利性,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在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考试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仍然会长期的存在下去。有考试,就会影响到教学的方式和目的。但仅仅是为了考试的教学是片面的,是有缺陷的。尤其是语文学科,更应该摆正教学和考试的关系。
大多数的学生曾有这样的体会:高一高二时对语文的学习也没怎么下工夫,往往就是轻描淡写的去学习,可语文考试的成绩却还不错。而到了高三年级,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系统(专题)复习之后,反而感觉不到有什么进步,甚至是越复习越糊涂。我想,这种状况的出现是与高一高二时的语文课是以文本的阅读为基本内容分不开的。按照现行教材(人教版)的编排体例来看,学生语文成绩相对较好的阶段恰恰是学习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时段,这不能不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摒弃为考试而教学的功利性倾向,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刻的阅读经典文本,陶冶性情,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优化阅读教学流程,注重情感体验,感悟经典文本魅力
语文教育专家谢象贤说过:语文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阅读教学应对阅读文本进行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以获得丰富的感受。但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讲”有余而“读”不足,“析”有余而“感”不足的现象,极大的制约了学生对经典文本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使经典文本对学生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底子。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是水乳交融的。阅读教学应当扭转纯技能训练的走向,真正转向人文教育。阅读教材中大量的经典文本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孔子的“仁爱”,孟子的“舍生取义”,苏轼的“旷达”,屈原的“爱国精神”……教师应该有意识的让学生接受这些精神的熏染,提升其精神境界。
相互作用阅读模式理论的创始人罗生布拉特认为: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时,阅读理解的效果就更好。在这其中,阅读者的心境是主观因素,起主导作用。阅读者用心去感悟作品,体验作品的丰富意蕴,是阅读的主要切入点,是决定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突出“读”和“感”的环节,有利于学生领悟经典文本的魅力,实现经典“思想”经典“情感”的内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email protected]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