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三:学习方法欠佳,生活作息不规律
“打开书复习,总想复习得面面俱到,但是总感觉有些知识点没有复习到,可让我具体举例又说不上来。 ”小刘同学告诉记者,一直要等到每次考试结束后,才知道原来这个知识点没有复习到。
另一位高三学生王同学也讲述了相同的学习情况,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上课讲的知识点,自己也能够理解,可偏偏回到家自己复习的时候,就会缺东少西的,也不知道哪里才是自己的薄弱环节。
记者在咨询现场看到,是由很多家长代替孩子出席的。不少家长抱怨,自己孩子也有同样的学习困惑和作息不规律等问题。 “每次孩子从学校回来先倒头就睡,睡醒了再做作业、复习,到晚上10点左右吃完夜宵后继续复习,直到凌晨两点多再去睡觉。跟他说了很多次这样不好,上课会没有精神的,他就是不听。 ”一位家长焦急向专家求助。
辗转在各个咨询点上,记者发现,现场的许多家长和考生除了咨询关于如何在考试期间减压的问题之外,如何利用好高考前的这90天时间,开展行之有效的复习,如何改善学习方法,调整生活作息规律成为本场咨询会上的咨询热点话题之一。
【专家支招】
每个考生对待考试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和迎考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是能够事半功倍的。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事袁胜芳老师建议考生,在高考前每隔一个月就进行一次自身的学习状态比较。
“考生可以把各个学科、试卷题目上的各个考核大类按照某一个时间点进行分类汇总,把从第一次联考的成绩开始排列,直到最近的一次考试成绩单列出来,从中总结出每一个部分大类成绩上升或退步的原因,为下一阶段的复习提供参考依据。 ”袁老师介绍,利用这种方法,考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自己在这一学科上的优劣势到底是什么,也不会感动茫然,无从下手复习了。
此外,对于考生颠倒生物钟的现象,专家表示,改变这一习惯需要循序渐进的方式,不可太过着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物钟,但是即使考生认为凌晨某一时间段自己复习的效率是最高的,也得纠正成高考的时间作息。考前保证充足睡眠,养精蓄锐去迎接高考是非常必要的。挑灯夜战,以牺牲睡眠时间去进行题海战术则得不偿失。
案例四:部分考生家长比孩子紧张
“我跟孩子爸爸都挺紧张,但又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一位姓张同学的妈妈向专家咨询,每次吃饭的时候,她都很随意地跟女儿讲一些从报纸上看来的笑话,说说笑笑间希望能够减缓孩子的压力感,但是,自己的压力却越来越大,最近睡眠质量也越来越差了。
记者在咨询会上看到,一些考生家长为了多照顾孩子,谢绝了大部分亲友的串门聊天和外出应酬。
“春节后,我们全家都未接受亲戚的邀请,每天在家陪女儿在家,担心太多的外出活动会让孩子定不下心来。 ”在交谈中,一位黄先生说, “我们孩子这两次模拟考和联考都发挥得不是很理想,我总感觉她情绪不是很高,这该怎么办?要不要带她去医院看看。”另一位家长说。
从这些家长过度的反应,可以看出,在高考面前,考生是坐在考场内的考生,而家长就是全程陪在考场之外的考生,紧张程度丝毫不亚于孩子。
最近也是多所名校的自主招生成绩陆续发榜的日子,得知自己的孩子在自主招生中落榜,不少家长比自己的孩子表现得更为担忧和紧张。
【专家支招】
“考前心理调整比起复习冲刺更加重要,考生和家长都需减压才能创造考前的最佳氛围。 ”上南中学张海校长表示。对考生而言,学校的学习氛围已经够压抑和紧张了,所以在家的话,家长应该营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生活与学习氛围,而不能制造考前紧张的家庭气氛。
“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复习环境,很多家长不看电视,没有了日常交际。这种过分克制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到加倍紧张。 ”冯永熙主任建议,尽量不要更改原先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家长之间的担忧和焦虑万不可在孩子面前显露出来。而是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进行化解,“跟老师谈一谈,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可以稳定情绪,同时也为选择专业奠定基础。 ”
冯主任也不赞成在高考前一晚,为了让考生免于第二天考试的奔波,在考点周边租住宾馆的行为,他认为宁可在考试当日提早出门。他强调,对于一个陌生的环境,往往需要花3至5天的时间去适应并接受,而在考试前一晚让考生住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不适应的心理反而会影响第二天的发挥,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