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高考生物冲刺最后20天知识回顾提纲(必修三)

阅读:335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5/14 11:56:34
10.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11.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12.群落特征: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13. 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镶嵌分布)等方面。无机环境—决定—植物分布—食物、栖所—动物分布。
14.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七、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也就是说生态系统是由生物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3.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每一个环节叫做营养级。(由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4.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渠道。
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6.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异养型生物,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
(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输入能量)。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
(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向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释放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6)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a.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b.使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7)计算规则:消耗最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8.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特点: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所以碳循环带有全球性。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9.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为信息。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行为信息:动物产生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的行为。
(2)信息传递的意义: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作用及其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信息的应用: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10.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
(3)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
(4)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①抵抗力稳定性的本质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就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强。②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反之亦然。
11.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八、生态环境的保护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生物多样性包括三方面内容: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使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②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③潜在使用价值:人类尚未清楚的使用价值。
4.生物的富集作用:指—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5.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等大量繁殖。藻类的的呼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并分解出有毒物质,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引起水质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水华:在淡水湖泊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赤潮:在海洋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6.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要加强立法、执法、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理性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自觉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的习惯和行为。   
7.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 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8.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来源:  编辑:good007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