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1年高考临近,网上还出现了各类“高考押题卷”、“高考猜题库”、“备考攻略”,受到不少考生和家长青睐。据报道,有的押题卷一科收费竟达10000元,鼓吹命中率100%。调查显示,54.8%的人认为“高考押题”对学生提高成绩的作用不大,其中17.6%的人觉得“完全没作用”。但仍有37.7%的人相信“有一些作用”。
媒体将这一“押题”现象归于“投机心理”加以批评。但说实在的,那些报了“押题班”、买了“押题卷”的考生和家长,真以为高考就会考这些题?除了押题提示的重点其他一概不看?在笔者看来,“押题”不过是与学科培训班一样,属于应试教育的一个产品品种而已。在每分必争的高考竞争中,考生和家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而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只看重点(自己选择或者老师帮忙选择),是基本的复习规律。
我曾经调查了不少送孩子上学科培训班的家长,问他们为何要送孩子上培训班,是不是认为培训班对孩子的学习很有帮助。绝大多数家长的回答却是,别人都送孩子上了培训班,我们不送总觉得心里不踏实,现在我们该做的都做了,也就尽到父母的责任了,免得孩子将来抱怨。
有教育官员和专家批评家长的这种行为很不理性。但换了官员和专家本人,能“理性”起来吗?这种行为,其实是目前高考制度依旧实行“一考定终身”的结果。
从2009年起,高考弃考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教育话题,针对100万考生的弃考,有分析指出,这是因为成才模式多元化。但如果仔细分析弃考的原因,就会发现,弃考的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准备出国留学,一类是觉得上国内好大学无望,上一般大学(民办和高职高专)不值,还有一类则是高考上线无望。对于因家庭和本身实力原因不能出国、对高考还抱有一些希望的学生来说,高考还是必须努力走通的唯一成才路。
对于这个“唯一”,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今年考不上大学,明年还可复读,怎么说是唯一?进了某所大学某个自己不满意的专业,还有机会换专业,怎么说“一考定终身”?就是进了一所不理想的学校,今后还有机会考研……总之,高考路绝对不是唯一的。从道理上说是如此,但是,复读难道不需要费用,不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更何况有的地方在实行课改,教学内容在变,高考方案也在变,复读有很大的变数;而大学换专业的比例,最宽松的学校也不过30%左右;至于学校的品牌,在一些用人单位招聘人才需要查祖宗三代的学历(追溯第一大学学历)的背景下,还有多少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学校品牌和学历劣势的“童话”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中,有69%的学生感受到就业歧视,其中最主要的歧视,是学校歧视和学历歧视。
相比以往,高考确实不再性命攸关,但由于一次考试,将很大程度决定一名学生的未来,这其中暗含的“赌博”色彩,使高考学生、家长紧张,令社会高度关注,在所难免。要让家长和学生的考试焦虑降低,关键在于推行“多次考试,多元录取”。我国从2000年起,曾在少数省份尝试春考,试图探索“多次考试”,但遗憾的是,这种考试只针对落榜生,只有少数高校参加录取,使其意义极为有限,遭到考生和家长的冷遇;从2009年起,我国有个别省份对个别科目的部分内容(如英语听力)实行两次考试,选择其中最好的一次作为高考成绩,但这种多次考试,服务的是一次集中录取,考生的焦虑并未降低。
真正的“多次考试,多元录取”是指,每次考试都有效,可以作为申请大学的依据,大学自主进行录取,每个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在这种考试录取体系中,学生还用得着以赌徒的心理去押题吗?据媒体报道,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考试制度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教育部考试中心也在积极参与。最后出台的改革方案要遵循《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还要邀请国外考试机构、评价机构进行研讨。但愿这一轮的高考改革方案,能切实建立起“多次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全新考试招生体系,让高考不再使全社会和每个家庭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