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课程及课程资源?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程资源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教育部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8日)第七节“课程管理”中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发表日期:2003年12月4日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辟有专节“四、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课程资源问题关系到新课程的具体实施与操作,也为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和推行奠定资源上的保证,但是“目前,人们尚未认识到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对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也不多见,课程资源问题已成为当前课程研究的重大问题”(注1)。
什么是课程?何谓课程资源?这是两个首先必须明确的概念。
从词源学上说,课程(curriculum)一词来源于拉丁词根currere,意指“跑道”。根据这一词源,最为常见的课程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即学生学习知识、增长经验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课程的定义是:课程即是课业及其进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和一类活动(注2),这种观念是我们国家目前对课程十分常识性的认识,它把课程内容和课程过程割裂开来,把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的基础而片面强调课程的内容,忽视了课程的过程性与生成型,对师生的经验均不够重视。课程研究和课程观的历史演进是沿着以人为本、向人回归的道路展开的“课程观的转向实质向完整的人及完整的生活转向,有四种基本的内涵:学生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属于课程内容的范畴、课程是学生主体有意义的活动、课程中学习活动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注3)
课程资源(curriculum resources)与课程密不可分,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无从谈课程,它是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素材和条件,即是课程的来源和母体,反过来说,有课程就一定有相应的课程资源作为前提。根据《教育大辞典》,课程资源是指为设计课程和制定教学计划服务的各种可资利用的途径、方法。(注4)对于课程资源的概念,“当前的学术界讨论并不多,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一般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教师的指示等;”狭义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注5)。按照《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说法,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电视节目、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个叙述中,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而言的,较少涉及到地方课程,对校本课程几乎没有提及,这也是必然的。即使对于国家课程,其课程资源也没有提及学生的个体经验、家庭状况与个体身心发展状况等,而这正是一组思考课程与课程资源不能回避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及个性化健康和谐发展为指归,在课程实施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身心状况、个体经验与理想需求、情感发展等。这也就是课程资源中必须涉及的中心问题之一。孙元春在《关于课程资源开发的三个维度》说“教师,不仅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而且应该成为重要的一部分”、“学生,作为课程资源不可或缺”(龙泉驿区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选编“学习资料”2005年1月p9-12)。
课程资源有“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前者指作用于课程且能够成为课程的基本素材或来源,如知识、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后者多指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时间、媒介、设施、环境,以及对课程认识状况、观念、心理准备等;有“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体育设施等属于校内资源,科技馆、博物馆、公园、社区园林、当地人文景观、本地的企业、工厂等等则属于校外资源,对校内资源我们在认识上没有什么障碍,但在使用上有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效率、效用问题不容忽略,甚至这已经成为阻碍我们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消极因素,而对校外资源我们的认识上非常不到位,开发就更是无从谈起。有的学者提出了“学习化课程资源”的概念,值得重视(注6),它是与教授化课程、教授化课程资源的对比中出现的,课程资源因为教与学着两种活动而有了两种基本的价值体现:教授价值和学习价值,因此也就有了授受式学习和合作式活动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在教授化课程看来,课程主要是客观的、价值中立的、普遍真理性的知识复合体,因此学科课程作为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是主要的课程表现形态。在教授化课程中,把学科知识体系按照一定逻辑进行顺序编排即为教材,教材就是课程,课程就是教材”(注6,p14)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以高新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特征的信息社会、电子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在过去的农业社会和工业化社会中取得巨大成功的教授化课程和课程资源已显得无法较恰切地适应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促使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同时,对知识的深入研究发现,知识的“确定性”变得不那么确定,“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客观知识的接受与记忆,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在学习境遇中通过对话与协商主动建构知识和获得生命意义的过程。”“学习化课程资源既着眼于学生内在经验的连续性,又关注内部条件和客观环境的互动性,它把重心放在为学生学习构筑一个意义建构的生态化学习环境,为学生‘学’的进程提供显性和隐性的资源支持。”“从根本上看,学习生命活动是在寻求个体与自然、社会、精神世界互动与统整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和意义的生成。这样学习化课程资源就突破并超越了教材中心性……”(注6,p15)
二、物理教学及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
传统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学校之外的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由于传统的“课程即教材”观念,所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往往局限于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忽略教师和学生本身所拥有的宝贵资源。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观念把教学看作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也看成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同时严重轻视学生的个体经验与体验。按照新课程理念,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价值追求主要有三个方面:学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教师专业的快速完善成长、学校特色的简洁有力形成(注7)。
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在几个层面展开:
第一是依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的程式展开;
第二是遵循课程资源的各种分类,比如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等维度展开;
第三是以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来展开;
应该说,作为课程改革具体实施的各个学校和第一线的教师与学生,尤其是校一级管理与具体上课的教师层面,让他们付出更多的精力在课程标准的理解及体现在对各种教材的编写上显然是不太实际的问题,就是最为靠近的校本课程教材资料的编写,对绝大多数普通教师来讲都不是很现实的工作,对中国教育的绝大多数第一线的教师的工作,理解新课改理念、把握好国家课程的课程标准、吃透选定的教材、依据学情较好地展开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各种可以利用的课程教学资源,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需要的,因此,对一线教师来说,循着第三种层面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比较可行与有效的。
关于物理教学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已有了非常明确而周详的建议。
1、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倡导不受某一种教科书的束缚,吸收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本校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精选课程资源,充实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学校图书馆应该向全体学生开放,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和报纸,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
2、加快多种媒体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都是常用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网络技术丰富了课程资源。局域网的构建为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机遇。
广播和电视的科技信息是直观和重要的课程资源。倡导教师实时收集这些课程信息,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例如,航天发射、核电站、纳米技术、环境保护等。
3、开发实验室的课程资源
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不但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室,加快中学物理实验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4、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社会课程资源主要来源于报刊、电视、科技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以及工厂、社区、农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
为了让所有学生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除了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之外,充分开发社会教育资源,逐步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互联网可以用于支持师生之间和学生同伴之间的沟通。除了传递教育信息外,可作为认知工具来用。
新一轮的课改,过去所用的教学大纲将由课程标准所代替。“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我们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推进教学改革。”(注8)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与教学的指针。“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注9)。认真学习并解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其内容和要求,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实施是每个教师应该完成的工作。在物理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这是一个必须要做的基本功课。探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制订详尽的达标层次与步骤,把上述课程资源开发的建议落到实处,提高教学效益,这就成了题中之义。
三、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困惑
新一轮教改的大力推行,使得教师在新课程理念和高效教学活动上都获益匪浅并且有不少显著的进步。但应该看到,旧观念的顽固与不少教师的习惯性教学惰性,使得教师的不少行为无法合符新课改的要求,至少也是大打折扣。何以至此?
第一,新课程理念仍然不到位,对新一轮课改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第二,较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缺失导致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标准单一影响了教改的效果。
第三,教材单一,编写形式呆板、沉闷,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乏力。
第四,物理实验条件不足,开放实验室成为一句无法兑现的承诺,学生的自主学习较难表现。
第五,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也无法在教学中较好的体现。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从而使大多数同学能够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不仅使得学生的能力获得培养和提高、潜能得到较好的开发、健康的个性与心理得以形成,而且也使得教师得到同步成长,最后形成一大批各有特色的“让社会放心、让家长满意、让学生安心”的学校,这既是新一轮课改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愿望,但是现实的种种因素总要阻挠愿望的实现,教育本是一种集体的宏大事业,但在许多的操作层面却变成了每个教师个人“单打独斗”的孤独历程,灵光闪现的思想火花甚至无暇收集和整理,闪过之后就消失终难成大的气候,即使有好的资源,没有相应的观念和相应的配套的管理机制,开发与利用就变得空洞和无望。这是教学的困惑,也是教育、教学的一个生长点。
参考文献:
注1,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p7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注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p207
注3,严先元(成都市教育学院客座教授),《课程理论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提要)》,载《成都市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讲义——公共课(2001-2002学年度)》,p3
注4。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1998年8月第一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注5,同注1,p83
注6,申仁洪黄甫全,《学习和资源:课程资源的价值重构》,龙泉驿区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选编“学习资料”2005年1月p13-25
注7,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龙泉驿区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选编“学习资料”2003年2月p7-13
注8,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p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注9,同注1,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