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2011年高考安徽卷理综生物试题分析

阅读:303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9/26 10:27:47
2011年,安徽省在理综试卷中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分值的设置,与2010年一致,并承接了2010年命卷的模式。今年试题给笔者的感觉是遵循《考试说明》,立足课本,但不拘泥于教材,题目背景设置新颖,考题内容突出主干,同时注重考题对课本知识的覆盖。
1、试卷特点:
1.1、遵循考试说明,难易适中
今年命题的导向是以“稳”为核心、稳中求变,但是变化的是形式,背景创新,还是考查基础。单从试卷生物部分来看,总体感觉题目没有大的变化,考查的知识点都是书中“核心”内容,所以做题时感觉比较顺手,选择题设问清楚,图示非常清楚明了,难度不大,非选择题的部分题有点难度,但试卷总体难度适中,感觉比较平稳。全卷考查的知识点均是《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内容,并且重在考查能力,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2、突出主干知识,立足基础
试题充分体现了2011年考纲的要求,试卷中各个模块分值分布比较均衡,其中第1、2、3、29的Ⅰ涉及的是第一模块《分子与细胞》的几个核心知识点,第4、5、31的Ⅰ涉及的是第二模块《遗传和进化》的主干知识,第3、6、29题的Ⅱ、30题涉及的是第三模块《稳态与环境》的核心,31题的Ⅱ涉及选修1的PCR技术和选修3动物细胞的培养和基因工程、试卷重点考查了高中生物学中必修部分的主干知识,如代谢、遗传、调节和生态等,试题是以不同背景为素材,通过引到,让学生找到有效信息,进行思考。每道题都在找到一个比较恰当的背景吸引学生去读,从而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综合评定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考查综合能力,强调思维
试卷立意新颖,侧重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整个试卷,每道题都设有不同的背景,有的是事实材料有的是图示,总之,出题者以能力立意为宗旨,通过事实材料做新情境,像以人的健康为题的见于多处,如1、2、4、30题,其他题都从实践出发设题,这样命题让试题变得灵活有趣,让学生学会思考,从而摆脱了一贯的死记硬背,凸显出学生的能力。
1、4、考查实验能力,注重实践
90分的试卷中直接考查实验题的是第29的第Ⅰ题,其它题的设入也离不开实验的介入,例如第3、30、31题,题目通过考查了学生的实验改错来考查学生对实验的原则、原理、方法等综合能力,还考查学生如何根据已有的实验数据、现象等材料,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对新一届高三复习的启示
2.1、注重基础,突出重点
    在复习时根据新《课标》和《考试说明》,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梳理,注重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把握“全面”,同时根据高考中分值,其中选修约占总分的10%即9分,并且它主要考查的层次为识记,把课本看熟就可以了,所以复习重点是对必修教材进行“攻坚”,尤其要对必修中的主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科内相关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能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避免知识性失分。
2.2、关注热点,联系实际
近年的高考试题中,经常把教材知识与科技进步,社会热点,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或重大事件相联系,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引入一些身边的与生物科学相关的事件,如诺贝尔生理学奖的学术成果,流行性疾病等,通过介绍再结合一定的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防止思维性失分。
2.3、重视实验,培养能力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生物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学生通过实验有助于加深对生物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实验能力也是提高应试水平和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现在高中新教材中不仅实验数量加大了,实验类型也大大丰富了,加之近几年的高考中考查实验的方式和方法在不断变化,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量带学生把一些实验做做,最后把《考试说明》中规定要掌握的实验分门别类,然后进行专题复习,做到有的放矢,防止技能性失分。
2.4、精做习题,掌握技巧
高三复习时,首先要分小节做练习,再进行单元检测,最后进行专题和综合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审题、解题等能力方面的训练,高考题信息来源广泛,陷阱设计巧妙,有的还含有隐含条件,有的含有迷惑条件等等,只有通过训练才能找出学生的问题:是审题不清还是语言表达不够合理。从而找准原因,强力纠错,规范语言表达,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另外在复习知识点时,教师要精选习题,做一些基础题和经典题,不能让学生陷入题海战,要让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举一反三,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的方法和答题的技巧上,但是对一些大多数同学易犯的错误,必须不断强化训练,最终消除错误,达到共同提高。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yana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