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化学论文:浅议探究式教学

阅读:86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2/29 9:00:14
第三届全国创新教学大赛已在石油之城大庆成功举行。本次大赛会集了全国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大批课堂教学精英,围绕“探究”这一主题,通过讲课(录像课)和评课,展开了广泛的、务实的、卓有成效的交流和探讨。我作为高中组的参赛选手,观摩了大赛的全过程,不时为教学同仁异彩纷呈、充满个性的讲课而折服;为参赛选手出语中的、见仁见智的评课而击节叫好!短短几天的观摩和学习,感同身受,获益匪浅。但在课下的交流中,观摩老师提出了一些不同想法,并形成了对探究式教学的一些思考和争议,现将带有共性的几个问题呈现出来,见教于各位同仁。
一、探究课有没有模式?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从而引发了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从“教会”到“学会”。课堂教学不再满足于静态知识(结论)的传授,更注重动态知识(过程)的生成和学习。与之相适应,课堂教学的方式也从“讲授式”走向“探究式”。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是实验和理性思维的产物,正所谓“究物说理”是也。学科理论的构建中充满了探究,饱含了科学思维方法,可以这样说,探究是物理教学的生命线。此次大赛展示的几十节精品探究课,个性鲜明,风格不一,从课题选择、情境创设、实验设计与改进、CAI开发和应用等多层面、多纬度对探究式教学作了全方位的实践和摸索,真可谓是“探究中的探究”。那么,探究课有没有一定的模式?怎样的探究才是好的探究呢?我们注意到不少参赛选手对照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依样画葫芦”,程式化地进行探究。更有甚者,把“要素”当成了“环节”,“时时扣题,处处点题”,在录像剪辑时用字幕作了提示,还加了旁白,极力地凸显探究的模式。其实这样“表演”,无疑给探究活动带上了“镣铐”,也给人一种不真实感。郭玉英老师在总结会上就特别提到:越真实的课越好。张大昌老师在报告中也指出:“不在形式问题上纠缠,重在思想┅科学探究不搞形式主义┅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不是新八股,科学探究没有一定的模式┅科学探究不一定要做实验┅验证性实验也有探究┅”诚然,从可操作性上来讲,任何一种教学都是有模式可循的,但不应囿于模式,课堂教学的创造性便是对模式的突破。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浙江省著名物理特级教师吴加澍老师关于课堂教学模式也有一精要传神之言:“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可见,探究式教学之高妙不在形到,而在神到。
二、能不能把探究的历程弄得坎坷些?
纵观此次参赛的录像课,总体感觉是过程相当流畅,探究非常成功。无论是学生自主探究,还是师生、生生合作探究,往往能一矢中的,准确到位,“起、承、转、合”间,尽在探究的“主导”——教师的掌握中,充分显示了参赛选手精妙的教学设计,过人的课堂驾驭能力。作为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叹为观止之余,不禁生出许多疑问来:探究的过程真有这么顺畅吗?学生探究的意识、探究的能力真有这么强吗?教师对探究进程的前瞻性真有那么好吗?探究中没有意外吗?科学课教人求真,是不是我们的科学老师为了做探究的应景文章,弄虚作假了呢?还是因为要压缩成30分钟的录像课,把原本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甚或是失败给剪辑掉了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探究式教学的深层思考:探究的教育价值到底在哪里?是在探究的结论里,还是在探究的过程中?是在顺顺当当的探究过程中,还是在充满挫折和失败的探究过程中?探究中出现的问题要不要回避?审视当前物理学科的教学现状,应该承认,我们尚未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一个较为普遍且突出的问题是我们教师为了提高所谓的课堂效率,在教学中常常急功近利地将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时成功的、正确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及科学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而忽视或忽略了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走的弯路,所经历的挫折和失败。而探究式教学正是要还原科学研究的本来面目,让学生体验探索,亲历发现,进行“类科学研究”,挫折和失败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而这正是探究的教育价值所在。有的参赛老师就如实地将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错误、经历的失败、发现的问题暴露出来,并且把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和利用:或利用错误和失败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科学精神的培育;或利用发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引爆学生思维活动,将探究不断领向深入┅其实,在经历一番坎坷的探究历程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会更深刻、应用会更灵活,“磨刀不误砍柴工”,从根本上还是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如何解决探究与教学课时、教学内容间的矛盾?
探究式教学的理论背景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不同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我们曾用“授鱼,不如授渔”来反映教学观念的变化,其实还未跳出一个“授”字,还停留在“教会”层面上。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究的过程应是学生“学会”的过程,是“学渔”。而如前所述,“学渔”的过程是曲折的,坎坷的,必然要拉长概念建立、规律得出的时间,那么如何解决探究与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呢?张大昌老师在报告中曾强调:“不追求探究的完整性┅并非所有科学规律都是实验事实的直接归纳,反对高中科学课程的幼儿化,要提高教学效率┅各种教学方式从某个高度来说是一脉相承的┅通过科学探究,揭开一个角,让学生认识科学家是怎么思考的,这就是科学的人文价值┅”实际上,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课程,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不是靠一堂课的“一斧一锤”之功就能培养起来的,因此,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课题、不同的学情,教师要灵活地、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探究。而在一堂课的教学时限里,也不必追求探究的“完整性”,所选取的探究点亦要小,要在“教会”和“学会”之间找到平衡点,使探究真正落到实处。
借本文要特别感谢这次大赛给我们参赛选手一个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参加这样的大赛,对我们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层次,加快个人成长,无疑是一次强有力的推动。虽然这还只是一次“T型台上的时装表演”,而且可能到了台下,穿在我们身上的仍是更实用、更耐穿的“服装”,但“时装秀”引领着发展的方向和潮流,蕴涵着无尽的创造力——这次大赛不就是一次课程资源的集体开发和共享吗?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相信穿在我们身上的“服装”会越来越美,越来越有品位!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