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学法指导 >  阅读文章

高考地理教学论文 对于复习课中学生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阅读:254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31 9:17:22
高考地理重能力考查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能力要求总体来讲有:①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②知识迁移能力;③读图分析能力;④语言概括能力。经常听见学生抱怨:上课我听懂了,课本知识我都学会了也记住了,为何成绩总提不高呢?作为地理老师每当听见这种抱怨,心里始终不是滋味。我觉得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可能与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准确、不完整和灵活运用能力不足有关。要解决学生能力不足的问题,很多老师都有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把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归纳如下,和大家交流:
1.理解和掌握好课本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
  第一轮复习可以说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这轮复习的成败直接关系着高考的成败。在第一轮复习中应认真剖析每个知识点,讲清楚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为以后的灵活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中的昼夜交替变化规律,学生普遍反映难学不好懂。我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认真讲解了每条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交待了每条规律的用途。比如: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其内涵是全球各地都6时日出18时日落……,外延是:日期越接近二分日,全球越接近昼夜平分(昼夜长短差距越小),这句话用于解决根据昼夜长短判断日期的相关问题。这种分析有个好处是学生明白这个原理的具体用途。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跳出课本的束缚,进入另一片天地,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2.改变复习思路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开拓学生思维空间
  现在的高考讲究开拓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课本上的知识不会再原封不动地出现在考试题目中。试题非常注重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创新思维型试题也屡见不鲜!整天忙于"死背书、多做题",简单的依靠"题海战术"不符合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要求。所以老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转变思维,不仅要掌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课本教给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学会举一反三!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改变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思维。我非常赞成这样的观点,新课改形式下的老师应该是:导演、访谈记者和引路人。教师要多问、要多听、要多看,要从学生发言的表情、内容等,把握学生对每部分内容掌握的程度,以及完成此学习过程的能力水平。我在课堂上用的最多的句式就是"假如………,结果又会怎么样?"例如在分析南美洲西部气候类型成南北狭长状分布的原因时,我就提出这样的设问:假如没有安第斯山脉,情况会怎么样?假如有安第斯山脉,没有秘鲁寒流,结果又会怎么样?以此来强调安第斯山和秘鲁寒流对南美西部环境的巨大影响。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地理sikao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