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综合信息 >  阅读文章

高考评论:拆状元塑像 更要解“状元情结”

阅读:54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5/6 16:23:34
高考评论:拆状元塑像更要解“状元情结”
恩施州来凤县一所中学为考上清华的状元毕业生立塑像,在遭受一片质疑声后,这几天拆除了塑像。人们指责该校 “将教育的目的扭曲为分数为神”,感叹“这样的眼界和头脑,贻笑大方”。状元塑像是拆除了,但是塑像背后的“分数至上”情结何时能解开?农村学生何时能拥有成才的 “立交桥”,而不是尝尽学业的千辛万苦,挤在通往重点大学这一根独木桥上?
膜拜状元学生,到了为其塑像的地步,看似滑稽的举动,实则包含无奈与沉重。来凤县属国家重点贫困县之一,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40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该县农村贫困发生率达到42%,比全国平均高出25个百分点。对于像来凤县这样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讲,勤奋读书、考上大学依旧是改变人生轨迹的最好途径。否则,他们只能早早离乡背井外出谋生,到沿海发达地区当打工仔、打工妹。所以,当地将有限的财力集聚起来,建“县中”,希望给农村学生铺设比较顺畅的升学之路。但是,因为背负太多期盼,学生们的升学之路大多走得艰辛——早上“闻鸡起舞”,晚上十一二点睡觉;住宿生活半军事化管理,学生整天埋头书堆和题海,几乎没有娱乐、锻炼时间。每年高考时节,在这类学校,总会有一些“雷人”新闻曝出。例如,教室里张贴“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之类的励志标语;又如,一个班的学生在教室里边学习边吊氨基酸盐水。
少一点高考雷人新闻,就要切实为“县中”学生减负。减负,并不是喊几句“树立先进教育理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之类的口号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从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做起。城乡差异导致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存在巨大差距,农村孩子能考上“县中”的很少,而能从“县中”考入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改革已进行了十多年,着眼于选拔学业出众且素质优异全面发展的学生。一个贫困地区孩子,如不能从小学开始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是很难全面发展的,也就很难进入自主招生的“法眼”。在这样“先天不足”的环境下,我们或许不难理解,为什么县中出了一个北大、清华学生,学校和当地会如此大张旗鼓宣传。所以,我们应更多关注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师资配备,让教育的城乡差异不断缩小。
成才,并非只有考上名校这一条出路。边远地区的学生需要更多成才的“立交桥”。“县中”的大部分学生,会考入二本、三本院校或高职高专,如果有关部门能够给予这些院校更多的投入、扶持和关注,鼓励他们结合社会需要办出特色,那么学生从这些院校毕业也能顺利找到工作,得到较高的“教育回报率”。此外,在大城市得到很好实践的成人高校、专升本等升学制度,也可以在边远地区广泛推行。
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教育何去何从?8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评价“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等。如今,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且愈演愈烈。拆除状元塑像后,我们要思考:如何探索适合农村实际的教育发展之路,让农村孩子有多样的教育选择,有机会实现多彩的梦想。
(解放日报)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stephe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