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综合信息 >  阅读文章

高考制度36年:成本涨8万倍 改革质疑中前行

阅读:56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6/9 14:57:43
   中新网69日电 70年代考生从下放农场到高考[微博]考场,临考试前揣个鸡蛋;8090年代,既没有补习班也没有营养餐,上考场如同进课堂;00年代,补习课逐渐兴起,爸妈亲自送到考场;到了高考新世纪,补习班、营养餐风靡,考前住酒店,爸妈私家车送考场,考后第二天报旅游团……
  今年是恢复高考36周年。但其实中国的高考制度建立于1952年,已经走过61个年头,期间有过反复和中断。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1万高校毕业生,到今天的699万,从100个考生只录取四五个人,到今天10名考生中能有6个考上大学,60余年足以改变几代人的容颜,千百万经历过高考的人心中都刻下了它的深深烙印。
  高考备考成本:30年涨超8万倍
  “70年代一本练习题,一碗绿豆汤,高考花费5毛钱;80年代考前买套好文具,花费10元钱;90年代买复习资料,喝妈妈熬的鸡汤,花费350元;00年代请家教、租宾馆,高考花费5000元;10年代请一对一补课、订营养餐,租学区房花费4万元……”近来,网上流传的“高考成本变化示意图”,勾起了几代人对于高考的回忆。
  随着高考成本的逐年递增,学生、家长[微博]的精神压力也在逐年增加。“过去总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虽说这桥已经宽多了,但是一旦没过去那就是没出路,大学毕业都找不到工作,更别提连大学都没考上的。”一位家长如是说。
  对独生子女过高的期望、对孩子未来的担忧、竞争不断加剧的就业环境,刺激着家长对高考的无底线投入,高考最终成了一场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家长仿佛只有不断掏钱才能安心。在未来的日子里,高考成本还有多少上涨空间,谁也说不好。
  高校录取率:由4.8%激增至75%
  据统计,1977年,高考录取27万人,考生570万,录取比例4.8%;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自1999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而到了2012年,录取685万人,考生915万,录取比例达75%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考大学已不是当年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有学者认为,把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风浮躁、教学质量下降、就业难等等,不分青红皂白通通归咎于扩招,也是不公平的。
  数字反映出的巨大变化,不仅仅是高考制度的变迁,更是社会心态的变化。这些内容,都会成为每一代人的特有记忆。加之高考前后的喜怒哀乐,共同构成了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考试心态:知识改变命运VS新读书无用论
  特殊年代给了70年代的大学生历史性的磨难与后来者再难享受的厚遇,他们中的许多人从田间地头走来,走到今天的成功位置上。文学、新闻两个专业更是那个时代的热门,“文学专业都是作家、诗人,新闻专业每个人都像世界各大通讯社的大记者。”
  而如今,在高考填报志愿的现场,更是出现了学生欲报考新闻学遭记者劝阻的有趣一幕。在人头攒动的人才集市上,更多的毕业生们正在为2000元的底薪激烈竞争。面对699万的毕业生,今年更是迎来了“最难就业季”,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
  新“读书无用论”也在部分农村重新抬头。大学生就业难,使原本以拥有大学生为荣的农民家庭遭遇尴尬,心理失落比所欠下的巨额债务更为沉重。一位大学生说:“我以前是村子里小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如今的榜样是我那个初中毕业就去打工的弟弟。”
  高考加分政策:促公平VS遭遇信任危机
  高考加分政策主要为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其初衷是为了促进公平。1950年高校招生时,国家规定应“从宽录取”以下特殊考生:参加工作3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生以及华侨学生。1977年恢复高考,从此时起,高考加分制度则对三好学生、学科竞赛获奖者、体育艺术特长生等实行高考分数优惠政策。
  之后20年间,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科竞赛获奖者、华侨、港澳台学生、烈士子女、荣立二等功以上的退役军人等都开始享受降分投档、高校审查录取的政策优惠。
  由于一些具体项目由各省份自行制定,又加上考试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高考加分在一些地方变形走样,加分项目偏多偏滥、公示仅是走过场、加分偏高等弊端频现,许多人走上了“为子求分”之路,高考加分政策也因此遭遇信任危机。曾有网友爆料: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示的加分考生名单中有4个考生的家长都是当地官员。福建漳州市更规定,凡是纳税在300万元以上的纳税大户,其控股企业主的子女中考[微博]均可享受加20分的照顾。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高考成绩的每一分,都意味着增加或者减少成百上千个竞争对手。而现在,高考加分已成社会公平的敏感神经。“加分政策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是高考的利益太大了,只要有一线机会,有能力的就会想尽办法钻空子。”
  制度改革:“一考定终身”——自主招生
  高考每年举办一次,成绩只供当年录取,一分之差,将决定考生进入哪所学校,加之就业存在比较严重的学历歧视问题,高考,对考生、家长、老师等来说,自然成为一场“重大战役”。“去年有一个孩子,因为路上堵车,结果高考迟到没能进入考场,我想起来就特别难受。”说起“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一位高中老师脸上透着凝重和无奈。
  而面对高考这场全民战役,学生、家长如临大敌,他们极尽所能:吃避孕药推迟经期、不吃挂面怕“挂”科,只穿耐克因为全是“对勾”……每年全国有上千万的人同时考试,大家全都全副武装、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这场“战斗”中。
  “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也从未停止过受到质疑和批判,而被誉为高考改革破冰之旅的自主招生,在经历了十年的探索之后,试题也更加趋于规范,自从2003年开始,中国就通过实施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选拔制度改革,以选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部分名校还出台向贫困地区考生倾斜的自主招生政策,“不拘一格降人才”。
  实行自主招生联考的学校纷纷表示,希望通过不断探索,将招生制度改革和高中阶段教学改革相对接。“自主招生的积极意义,就是从‘一个模子、一个出口’的教育方式,转向多元化人才选拔培养的模式。”教育学者熊丙奇[微博]则认为,自主招生的实质,是高校和学生双向选择,这样的自主招生,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可以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推行多元评价,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和兴趣。()
     来源:中新网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