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课改新论 >  阅读文章

突出学科特色,落实三维目标——例谈新课程化学有效教学的体会

阅读:85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6/15 18:38:10
我们认为,化学是最能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之一,离开了实际,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化学是实验科学,离开了实验就没有化学。如果这不是化学全部的基本特征,也应是主要特征。以此为基础,化学的学科本质和特色是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源泉,是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素材。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主要体现六个观点:第一,以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统领每一课时;第二,有机整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第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目标;第四,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最佳情境;第五,“感性化学”是开端,“理性化学”是落点;第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靠的不是说教,靠事实与体会。
这是我们在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教学中的亲身体会。
一、以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统领每一课时
单元教学设计使多节课的教学设计整合统一,浑然一体。在进行不同课时的学习时,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但这种复习不是简单重复,不是对前一课时教学内容原地踏步式的简单回顾,而是从新的视角,更高的层面,升华对前面已学内容的认识,是螺旋上升式的学习。因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省了课时。而且,单元教学中各课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也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全面掌握。
比如,今年5月份,在我校举行的北京市化学教学研讨会上,高二化学的教学内容是选修5中“羧酸酯”一节,教参建议两课时完成。我们对学生情况和教材进行了分析后认为,主要内容一课时即可,另一课时进行综合拓展。理由是学生对乙酸已经相当熟悉。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是弱酸性和酯化反应,且由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即是酯的最主要的化学性质——水解反应,所以,无论从知识量以及知识间的关联程度来看,一课时内完成《羧酸、酯》更好,在此基础上,挑选乳酸作为载体,对此前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应用,且为下一节有机合成打下基础。为什么选取乳酸呢?基于几点考虑:一是此前多是单一官能团物质,学生缺乏对多官能团物质的研究;二是乳酸中既有羟基,又有羧基,正是《羧酸、酯》的核心反应基团,可对本节的知识进行系统和提升;三是乳酸的生物吻合性好,实用价值巨大,可以说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中介物质”。从包装材料到医用材料,从食品工业到农业生产等多方面应用。而所用教材对其没有介绍,所以我们以乳酸为载体,对以前的内容进行复习提升。复习了研究有机物的方法,醇、醛、酸、酯的转化,研究的有机合成,同时学生对乳酸的应用有了深刻了解,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乳酸是本单元教学落实三维目标的良好载体。
二、有机整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我们认为,要体现两个层面的整合。一是学科思想、方法、知识内容的整合。意在突出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深化对化学研究思想、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认识;二是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用具等的整合。
具体体现在:
1、整合思想方法:这是课堂的灵魂,没有或不明确会导致散乱。如“羧酸酯”一节第一课时,从乙酸到羧酸,从酯到油脂;从强调官能团性质到α—取代羧酸,再归结取代羧酸的共性。沿着“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再总结归纳、拓展发散”的思路步步为营,充分体现了认识规律的教育作用。
我们认为课的“大气”要从认识论、方法论去组织,从国计民生的需要去展现。
2、整合教学内容: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疑点得以明晰。如“羧酸酯”一节参考鲁科版对于羧酸结构的解析,教学中又加入了必修化学中没有涉及的α—取代羧酸及相应物质的转化关系。知识层次上上了一个新台阶。
3、整合教学方法:以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为核心,多种方法有机结合。比如,“乳酸”一课采取了自主探究、类比分析、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的穿插融合,使学生有机地掌握了本节的内容。
4、整合教学资源:以课标为纲,以课本为参考,以鲜活的事实为依托,综合利用,有机穿插。
5、整合多媒体:PPT、视频、音频等高效利用。
总之,整合要围绕如何挖掘知识内容的教学价值,或者说三维目标如何以所授知识为载体进行教学。如何设计教学情景,如何设计问题线索,如何设计学生的活动,如何组织开展学生活动,以及整个教学活动中应用了哪些技术形式和手段。这些内容呈现的背后占有什么样的教学立场,以及新课程的教学思想等等为原则。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问题”是意义建构的总前提!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是全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需要。
问题意识不同于问题驱动教学。前者是教师给定的问题情境,后者强调学生自主思考所产生的问题。
比如郭子亮老师的市级研究课“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的课堂上,有学生问到,镁和钠的冶炼都是电解熔融的氯化镁、氯化钠,而铝是电解氧化铝而不是氯化铝,为什么?为什么不用比铝更活泼的金属还原金属铝呢?课下,有学生问到,1886年,美国化学家霍尔用电解法冶炼得到铝,1852年拿破仑的铝皇冠用的铝是怎样获得的?
每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一切发展都源于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离不开老师平时的培养。
我们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上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1.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才能发挥其最佳水平。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提问,得先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人格上独立、思想上自由,要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
2.探究的教育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想问
化学教学中巧设悬念,创设探究的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求索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怀疑,不管是教材上的还是教师讲的,甚至是实验中的一个微小现象,当学生出现疑惑时,让学生想问。
3.创设问题情景,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可问
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生产生活中的实验材料,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同时让学生对书本、听课中不懂的地方,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实践中碰到的棘手问题提出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作为发现问题的方法。
4.加强双基教学,丰富知识结构,形成学生提问技能
有些学生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一些理论和现象也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但缺乏相关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能力,有时无法发现材料中的问题,有时发现了想要提问却不知怎么问,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也可能与自己所想无法准确地吻合,所以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重视基础知识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形成比较、分类、判断、分析和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
5、把化学课堂教学伸向社会,拓宽培养问题意识的渠道。
应让学生走进社会、关心社会,亲身体验到化学世界的奇妙,认识到化学学科的作用,了解化学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产生问题意识。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通过学校的“水实验室”进行大运河水质检测;参加中科院化学所的开放日,参加英国皇家化学会2009年“化学周”墙报赛;1014日北京市首届青少年科学翱翔计划论坛化学分论坛上,我校学员于洋的汇报了他的科研成果《多功能富勒烯纳米材料的研发》,引起了与会专家、老师的极大兴趣,专家认为,他的研究目的明确,步骤严密,结论科学,具有一定的国内外领先水平。丰富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我们认为,兴趣是问题产生的催化剂。
四、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最佳情境
化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特征,离开了实验就没有化学。化学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认识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实验兴趣作为认识兴趣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较强的动机功能。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认识的基础,它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化学实验事实,实验还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方法,具有方法论功能。要想有效地获得化学实验现象和事实,就必须正确地运用实验方法。德育与美育是化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实验则是进行化学教学中德育和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和环境教育及化学美教育。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对于化学及化学教育而言,实验是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的,因为实验对新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探究、突出过程、突出体验,全面培养学生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化学课的优势所在。实验是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素材。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我们的实验教学着重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从以学科为本、以实验为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使实验从作为知识灌输的基础转变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这与生命课堂的追求是一致的。
2、从为“教”设计实验向为“学”设计实验转变,让实验更好地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
3、从为学生的课内学习而设计实验向为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而设计实验转变,适应开放式学习的需要。我校下午自主学习时间开放实验室,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经过教师的安全审核后,自己进行实验。一些学生兴趣很高,如有的学生利用水实验室定期测定协和湖的水质指标,绘出曲线图,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有的学生在实验室合成出了阿司匹林等。
4、从只注重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向培养实验思维能力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并重转变。注重从反应原理和装置原理两方面培养实验思维能力。
5、从教师垄断实验选题和方案设计向教师吸引、指导、帮助学生参与实验选题和方案设计转变。如由于污染问题,新教材上删去了苯的溴代反应,我们让学生设计无污染、现象明显、结论唯一的实验,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6、从只应用中学传统实验手段向中学实验现代化转变。如我校新建立了传感器实验室,我们可以利用pH传感器做盐的水解、中和滴定等实验。把一些定性实验变为了定量实验,并与计算机技术紧密联系。
7、从只重视理论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的转变,更加重视化学实验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注意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8、重视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在实验中的体现,增强环保意识,节约意识。
以上的举措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学生在遇到化学问题时,会想到做实验,科学的实证精神增强了;会设计实验,初步掌握了实验方法;会操作实验,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会分析实验,这是由表及里的能力。
五、“感性化学”是开端,“理性化学”是落点
尽管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在中学阶段学生对物质结构等只能通过课本上的形象描述,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所以还是很抽象的学科。长期以来,化学教学中知识的深层挖掘不够,尤其是新课程的实施,一些教师认为降低知识难度,降低思维深度就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所以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存在一些偏见:记忆重于理解,经验胜于规律,模仿多于独创。学生感觉化学知识点零乱,系统性差,说不清的东西多,结果的表述要么丝毫不差(如化学用语),要么开放性很强,很难与标准答案一致。这些都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不足。
化学正在成为高中学习的拦路虎!
我们认为,过分强调知识的实用价值,过分强调过程与方法,忽视对知识的全面、深刻、准确掌握应是新课程教学中注意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是“过于浅层的知识反而增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过于浅层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渗透化学的思想和意识,善于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实质化。如,此前提到的“乳酸”课,增加了对多官能团物质的研究,引导学生完整地经历从结构到性质探究到乳酸的价值等,对“羧酸、酯”一节的知识进行系统和提升。再如,教材上没有出现的饱和一元羧酸和酯的通式,我们在教学中加上了。我们认为定量认识有机物很重要,对学生严密思维是很好的培养。对有机推断、同分异构体的应试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靠的不是说教,靠事实与体会
说到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人文精神。其培养主要通过两个方面。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思想、品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的爱会感染学生,爱会通过学生去放大;教师的世界观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教师的强烈的责任感会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融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激情中,体现在对学生的每个眼神、每句话中,体现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在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奉献、认真之中。很难想象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培育学生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活动中产生的,在化学教学中,可按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学生活动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如,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的方法。在实验中,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一丝不苟、务实求真的精神。
2、挖掘德育素材,培育学生情感
注意挖掘和利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科学素养教育,以理言情,以事实言情。
3、渗透化学史,培育学生情感
历史上化学家在形成化学概念、发现化学规律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所产生的错误想法,所做出的错误判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往往会产生类似的心理过程。恰当地介绍一些化学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乃至失败,并将其与正确的知识加以对比,就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时少走弯路,并在矛盾冲突中加以领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强与学生生活、环境、生产、科技、社会问题的密切配合,培育学生情感
5、应用活动表现评价学生情感发展,培育学生情感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及时、多次、灵活地实施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能起到促进和引导的作用。
总之,我们认为新课程化学教学的思想是:充分发挥化学的学科特色,以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统领每一课时,进行教学思想、方法、手段等的有机整合。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感性化学为开端,以理性化学为为落点,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事实与体会之中。
而这也正是我校所倡导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五个要素”、“四个意识”在化学教学中的体现。“五个要素”的具体内容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四个意识”的具体内容是“目标意识”、“质量意识”、“学生主体意识”、“反馈指导意识”,这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保障
     来源:网络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