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家长必读 >  阅读文章

高考志愿填报 孩子有明确志向时父母不能太功利

阅读:70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6/5/29 11:39:37

  上海市今年第一阶段高考本科志愿填报将于本月25日截止。志愿怎么填、家长如何当好参谋,家里如何营造宽松平和的迎考范围......连日来,这样一些问题或多或少地萦绕在每个考生、每位家长的心头。而且,今年也是“旧版”高考方案实施的最后一年,最后的“3+1”高考,考生们又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网络图

  平衡好兴趣与“现实”

  “填志愿,最怕的不是填得‘对’或‘错’,而是因意见分歧所导致的家庭矛盾,最终影响到孩子的考试心情,那才是得不偿失的。”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陈默说,这几天她天天要忙于化解各种家庭“志愿矛盾”。有个女生的父母坚决要求她考金融专业,因为在这一领域里父母神通广大,将来不愁找不到好工作,但女儿强烈反对,为此家里闹得不可开交。还有个男生因为喜欢文                                                                                                                                                                                                                                                                                                                                学而想考中文专业,但父母却态度强硬地说,学文学能当饭吃啊?不如考经济管理,将来求职的余地大,不料儿子倔强地回答:“你们不答应,我就瞎考一气给你们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很多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咨询最多的就是“热门专业”,认为所谓“热门专业”一定是好专业,今后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但据有关数据显示,历年所谓的“热门专业”,如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生物工程等,近年都纷纷上榜成为了最难就业的专业。

  对此,陈默也表示,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就是填写高考志愿要不要尊重或者说依从孩子的兴趣,特别是当孩子的兴趣与家长的“理智”发生矛盾时,又该如何协调。“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家长一定要听从孩子的内心召唤。当孩子有了明确志向时,父母不能去干预。再说,家长替子女选择志愿不能太功利,何况职业的‘好’与‘坏’都是风水轮流转的。拿教师这个职业来说,20年前并不吃香,但现在却火得要命,这在以前谁又能想得到呢?”她说。

  选学校

  理性看待名校情结

  还有一个颇令考生及家长纠结的问题,是如何给自己的高考志愿排序。总有家长会给孩子指令,有的是“非本科不上”,有的干脆直言“非985重点大学不去”。在宝山区教育局副局长陆荣林看来,这样的指令往往并不能取得实效,反而会影响到孩子的考试心态。

  “高考是一次性的考试,谁也保证不了就一定能考出好成绩,也难保不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和失误。如果家长给孩子过多的压力,一定要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否则就宁愿不去上学,那么,放在他们面前的就会只剩下两条路,一是复读,二是出国。”陆荣林说,今年是“3+1”高考模式的最后一年,明年将开始采用新的高考方案,考试科目也变成了“3+3”,所以,对这一届高考生来说,复读是最不可取的办法,因为,考试科目变了,科目组变了,分数构成也变了,要去跟众多从高一年级开始就采用新方案教学的学生一同参加明年的高考,胜算究竟是大还是小,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对这一届学生来说,能考上大学的一定要尽量去读,不管是本科或专科,不管是名牌大学还是一般的大学,不要去选择复读。

  “再来看名校,其实也不是里面的所有专业都是‘出名’和一流的,有些不是985的高校照样有自己看家的专业,在业内很有声誉。所以,学生在填志愿时不应该太迷信‘名校’,那种按‘名校’的往年录取分数从高到低逐一排列自己志愿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应该要多去关注和了解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教学质量高的、就业也不错的专业。”陆荣林说。

  对考生

  家长只须保持笑脸

  从填志愿开始一直到高考,都会是家庭矛盾的高发期。曹杨二中高三班主任沈宇说,首先,填志愿阶段家长务必要摆正心态,要尊重孩子,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命令孩子应该填这个、不该填那个;其次,家长要善于与孩子做理性分析,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要知道将来读大学的毕竟是孩子本人;第三,如果矛盾实在激烈,不妨请学校老师出面调解,由老师做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也许这样的“第三方”分析、说理会比较客观,学生和家长也是容易听进去些的。

  “父母千万不要去帮倒忙。”陈默说,在这几天的咨询中他必须反复提醒家长要保持平常心,家庭的氛围、日常生活起居不用刻意改变,只需多给孩子一张笑脸就行,特别是母亲,她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些。比如,有个来咨询的母亲自述,天天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在家里连拖鞋也不敢穿,是穿着袜子四处走动,因为生怕穿拖鞋的声音会影响到正在复习功课的孩子。

  “一旦高考志愿表交上去了,家里就最好不要再有高考的话题了。特别是有些父母总喜欢参与到孩子的具体复习中,比如,时不时地嘟囔一句‘你怎么还不背单词啊’‘你怎么还在看手机啊’,要知道,孩子自有自己的复习计划,家长在学业上只是一个‘旁观者’,插手得越具体,反而会搅乱孩子正常的复习节奏。此时家长要做的就是不要打扰孩子,让孩子吃好、睡好、心情好就行了。”陈默说。

  对复习

  适度焦虑有助迎考

  按大多数学校的惯例,高三年级的复习课一般会上到本月底,然后留出约一周的时间让学生回家安静地独自复习,再到临考前一两天回校领准考证,并做最后的答疑。“但每到这个最后关头,总有一部分同学会觉得复习变得百无聊赖,有时怎么都学不进去了。这该怎么办?”市二中学心理教师周宇说,越是到这种时刻,备考的学生越要掌握一个原则,即“目标+方法+评价=效果”。要知道,复习不是简单的背书和刷卷子,而是一套由“目标、方法与评价”结合的组合拳,对手就是两天的高考。先要定位目标——究竟复习什么?时间有限,只有对学习薄弱环节出重拳,才能取得明显效果。其次是制定方法——到底怎么复习?英语是背诵还是阅读?语文是背古诗文还是多练习点作文?数学是整理错题集还是梳理解题思路?只有定位好了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才会事半功倍。第三是实时评价——检查一下此刻的学习是否有效?不妨拿出一张白纸来,监控自己的学习状态,在上面做好记录和评价,并及时调节。

  还有的学生总担心“考场晕”,总感觉越到考试心里越慌,生怕什么都记不住。周宇老师说,这倒也不是什么太坏的“感觉”,因为适度焦虑反而有助于考试成功。“这是一种焦虑感受,考试前有这种感受是正常状态。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在做重要事情前有一定的焦虑或感受到紧张,是有助于发挥出自己较好状态的。只要这个焦虑感没有严重地影响到自己的日常饮食与睡眠,就是可以承受的范围。”她说,如果你经常担心有什么遗忘,那就停下来,把担心的内容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在大脑里呈现一遍,如果没问题,那你也就不用再担心了,如果还有些不确定,那正好再复习一下相关的内容。

  来源:新民晚报

     来源:网络  编辑:xuesha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