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历史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阅读:173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5/28 15:58:05
三、转换视角,培养学生观察历史的创新思维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创新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其前提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而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又往往来自教师创新性的教学启迪。我们知道,历史教科书叙述的史实与结论是固定的。这种本来丰富生动的历史演绎为一成不变的教材,显而易见只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向、定势思维,接受的只是单一的历史观。因此,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改变教材主体内容的呈现形式,适当引入一些新材料,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对教材内容作变式观察,有利于诱导学生产生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1:对美国南北战争原因的认识。
教材中叙述的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美国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形式的矛盾;废奴运动;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总统;南方一些蓄奴州建立南部同盟,公开分裂国家,挑起内战。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这些原因,但如到此为止,培养的只是学生对事件起因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形成对美国南北战争愿意独特性的认识,我补充如下材料,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对战争原因进行分析。
南北战争前,美国著名女作家斯陀夫人创作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主要叙述了南部地区奴隶制的罪恶和黑人奴隶为争取自由的斗争。小说发表后引起美国人民对奴隶制更强烈的痛恨。美国总统林肯在接见斯陀夫人时说:“你是一位挑起一场战争的小夫人。”也有人说:“美国内战是一部小说引起的。”在这段材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我提出“学习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后,对上述材料中关于美国南北战争起因的观点,同学们又何看法?”这一问题使已有微澜的课堂气氛理科活跃起来,学生们通过思考讨论,提出了如下独创性的观点:“文学作品会影响历史的发展”、“美国南北战争的发生使美国历史发展的产物,小说只是反映了美国这个历史时期的某些历史真实,因此不能说小说及其作者引起了战争。”
2:关于袁世凯的活动。
在讲述北洋军阀统治建立一节时,我展示了当时人创作的“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一副对联,在略作赏析后,学生即发现,此联不符合对联创作规范,“千古”对“万岁”可以,但“袁世凯”于“中华民国”则对不起来。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本节内容归纳“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对不起来的表现”。根据这副对联,一位同学提出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国人民”就可以把袁世凯一生倒行逆施的活动全部归纳出来这一独创性观点。
由以上实例可见,教师只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可以而且一定能提出独创性的观点。
四、挑战权威的精神是创新思维的特质
与欧洲国家的学校相比,我国传统教学风格是程式化、刻板化的。强调教师教学要“以本为本”、“忠于教材”,学生要“亲其师,信其道”。久之,学生养成一种唯书、唯师的心态,不敢怀疑传统,不敢质疑书本,不敢挑战权威。总是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思维去想问题,按照通常的方式去办事情。对于称作科学的定理、公理、定义、规则、结论等等,更是奉若神明,不敢越雷池一步。教材几乎成了“圣旨”,教师成了宣读圣旨的“钦差”,学生甘为俯首听命的臣民。人们相信,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唯一的答案,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最好的处理方法。教育的功能就在于使人们习得和模仿被经验证明为唯一正确的答案和最好的处理方式。但是,任何科学都是人类认识的结果,都要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发展;任何规则都是人们根据认识的结果制定出来的,因而也都要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改变。科学史上的每个伟大发现,都是向权威挑战的产物。日心说代替地心说,进化论代替物种不变论,都是如此。地名在世界的所有语言中都是名词,可是“地中海的上空珍惜啦”却成为世界文学的警句,它虽不符合语法,却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牛顿的力学定律曾经是物理学的绝对真理,可爱恩斯坦的相对论却告诉人们,离开了地球的特定引力条件,牛顿定律就不再是真理了,爱恩斯坦的相对论是向牛顿经典物理学挑战的产物。1+1=2似乎是人类最基本的常识了,可是它只适用于十进位制,而0,1,0,1的二进位制却更有力的改变着世界,引领人们走进“数字地球”。从这样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知识,掌握规则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突破规则。向规则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的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这正是创新思维的特质,也是创新思维的最集中的表现。
历史教学中除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客观唯一的外,其余的分析和评价应该说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教师要诱导学生敢于挑战教材,“尽信书等于无书”。敢于突发奇想,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分析评判每一历史事件,这在教育心理学上通常被称作发散思维。例如,“假如没有袁世凯,辛亥革命的进程会怎样?”“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一定就是只有破坏性吗?”“圈地运动除了血腥味还有什么?”等等。学生多些这样的思考、质疑,少些唯书、唯师,长此以往,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就能更加客观的反映人类社会的演进进程吗?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革命的发生,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以往对世界特征和世界变化的看法,单一性结论、规则被多元化取代,缓慢的变化被急剧的浪潮取代。经典与权威,教师与学生,长者和年轻人,经常面对着同样的新问题,同样是没有“最好的方法”和“唯一的答案”的情境。着力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精神,敢于创新的品质,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作者简介
杜华香,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现就职于东营市胜利二高中,历史教研组组长,撰写的论文《我国古代天文学成就》一文获全国当代历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并发表于《全国历史教学探索》;撰写的论文《结合99年高考试题谈如何应对2000年高考“实质题”》一文获油田历史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撰写的论文《重视历史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一文在中国石油教育学会科研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撰写的论文《由历史教学现状引发的思考》一文在全国优秀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并发表于《全国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年刊》;撰写的论文《WTO与经济全球化》发表于《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wangpe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