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报考指南:不要盲目跟着兴趣选专业

阅读:71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6/2 19:13:04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有时候,这句“真理”却不那么灵验。
近日,某第三方调查机构公布了一项对近两万名2009级本科新生的调查称,只有44%的人满意自己就读的专业;在第一志愿录取的新生中,这一比例也不高,仅有57%。在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的人当中,33%是自己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的专业,16%是和父母共同选择的。调查还发现,生物科学、环保类和计算机类专业的满意度最低。
可见,浅尝辄止的兴趣爱好和实打实的专业训练之间,确实存在不小的落差——爱玩电脑游戏并不意味着真的对计算机专业感兴趣,喜欢小猫小狗也不一定适合学习生物科学。因此,即便是遵从一时兴趣选定了大学专业,也可能在几年之后恍然大悟,原来这并不适合自己。
那么,作为高三考生,究竟该不该按照自己的兴趣填报志愿呢?
无数人在功成名就之后都有这样的感叹: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一个人步入职场打拼,一方面是为了生存,另一方面更是要寻求快乐,这种体验无法取代。被迫学习一个毫无兴趣的专业,将来从事一份自己不喜欢的职业,或者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去做某件事,这是非常可悲的——不仅很难做到完全投入,而且自身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也不会太强,就业竞争力就很难提高。
现在的父母和老师在帮助孩子报志愿时,都很尊重孩子,强调以兴趣为出发点来选择专业,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兴趣”究竟是什么,其实是一个更值得探讨的深层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业余爱好并不等于职业兴趣。选专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选职业,而职业具有稳定性,因此,长远的职业规划和高考志愿填报不能只跟着一时的兴趣走。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人才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主任肖鸣政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兴趣有表面兴趣和实质兴趣之分。表面兴趣是对于某一专业或者方向有粗略认识之后所产生的兴趣,但对其学习方法和研究课程并没有深入了解。很多人误以为表面兴趣就是实质兴趣,从而忽视了基于专业本身的深刻、全面的认识。
从心理学角度,我们或许可以更清晰地分析这个问题。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他的个性一样,是基本保持不变的。作为描述人格的方法之一,兴趣是个体和职业匹配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有职业测评专家把人的兴趣分为相对稳定的九大类,分别是:喜欢使用工具、喜欢感性创造、喜欢表现自己、喜欢控制和影响别人、喜欢帮助别人、喜欢计划与细节、喜欢挑战和冒险、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钻研思考。
至于人们平时所谓的着迷于历史或者数学,能修理自行车,擅长拆卸半导体之后再装回去,喜欢画画或者写一手好文章等等爱好,不过是这九大类兴趣的具体体现罢了。这些爱好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就像我认识的一个人,前些日子还痴迷于摄影,这几天又开始尝试着画起油画来了—但不变的是他的兴趣:喜欢感性创造。
因此在探索兴趣的过程中,不妨判断一下:我是个喜欢与人交往的人,还是更愿意关起门来自己独立完成某件事?我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还是随心所欲大大咧咧?我是不是喜欢制定计划?是不是更注重细节?我是喜欢和大家保持一致,还是更追求与众不同?我更喜欢考虑抽象问题,还是更喜欢亲自动手实践?
……
总而言之,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家长必须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在这个前提之下,试着和孩子一起找到他稳定的兴趣所在,并对目标专业进行深入了解,最终确定最匹配的专业方向。
这个填报志愿的过程,其实也是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并帮助他探索自我的过程。而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应该是基于自我了解所得出的判断,而非一时喜好。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