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高三学生应该了解的几个史学观点

阅读:715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6/17 16:36:57
 一、现代化范式(现代化史观)的主要观点及典型试题
     1
、主要观点
现代化范式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用“现代化范式”指导的命题
 “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在我国,现代化史观的创立者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罗先生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5页)。
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从现代化的视角所编拟的试题,是比较多的。仅从"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这一经济史的角度统计,在2006──2008三年全国卷Ⅰ、卷Ⅱ共计的84个试题中,就占了23个题,比例达到了27.4%。
 1:2006年全国高考卷I的第39题:
 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图9表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民族独立和富强的新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未以来,中国从实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1)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6分)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帮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泊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14分)
   2:2007年全国高考卷I的第23题:
《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这段描述说明(A)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       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  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
 3:2008年全国卷I的第19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A)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
 
二、文明史范式(文明史观)的主要观点及典型试题
    1、主要观点
文明史范式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
文明史观在当今的研究中所呈现的特点有五个方面:一是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二是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三是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四是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五是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还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工业社会以来的相互关系,考察国际社会中和全球化过程中人类文明的演进等(杨宁一《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中国历史课程网)。
2、以文明史范式为指导设计的典型试题:
   我们要“按照文明史观去理解教材,由此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新给予评价和认识”。近几年高考试题,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文明历史观。
 4:2006年全国高考卷Ⅱ第23题:
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个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此题讲中国古代文明,特别是儒家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利用伏尔泰之口赞扬了儒家文化的价值。此题反映了上述文明史观的第五个特点。
  5:2008年全国高考卷I第37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略))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
此题将三种文明形态之下的“选官”制度进行比较,较好地体现了上述文明史观中的第一、二、五三个方面的特点。
 6:2008年全国高考卷Ⅱ第23题: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此题直接从“文明史观”概念入手,考查了对文明史观第一个特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从对上述三道例题的简单分析可知,上述杨宁一教授关于“文明史观”五个特点的说明,以及按照文明史观重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要求,确实值得我们一线备考的老师们高度注意。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wangpe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