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共40分。第18小题,每小题3分,第9-12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物理学中,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有时需要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下列不属于理想模型的是
A. 力的合成 B. 质点 C. 点电荷. D. 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物理学中常用方法,比如质点就是如此,质点是高中一开始所学的一个理想化模型,对其理解要抓住“当物体的体积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时”这一核心进行;
【详解】理想化模型的建立是一种科学方法的实践应用,质点、点电荷、匀速直线运动都是理想化模型,力的合成是等效替换,不是建立的理想化模型,故A正确,BCD错误。
【点睛】明确理想模型法的基本性质,知道实际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的科学抽象,即采用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是高中常用方法。
2.关于静电场,下列结论普遍成立的是( )
A. 电场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势差只与这两点的电场强度有关
B. 电场强度大的地方电势高,电场强度小的地方电势低
C. 将正点电荷从电场强度为零的一点移动到电场强度为零的另一点,静电力做功为零
D. 在正电荷或负电荷产生的静电场中,电场强度方向都指向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答案】C
【解析】
A、电势差的大小决定于电场线方向上两点间距和电场强度,所以A错误;
B、在正电荷的电场中,离正电荷近,电场强度大,电势高,离正电荷远,电场强度小,电势低;而在负电荷的电场中,离负电荷近,电场强度大,电势低,离负电荷远,电场强度小,电势高,所以B错误;
C、场强为零,电势不一定为零,电场中肯定存在场强都为零、电势又不相等的两个点,在这样的两个点之间移动电荷,电场力将做功,所以C错误;
D、沿电场方向电势降低,而且降低的速度最快,所以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D
3.如图金属圆环P沿着速度ν方向运动,且P中通以如图所示电流,则眼睛看到的金属环L和R的电流方向是
A. 都是顺时针 B. 都是逆时针
C. L顺时针,R逆时针 D. L逆时针,R顺时针
【答案】D
【解析】
【分析】
P沿着速度方向运动,其磁场在L、R中产生磁通量的变化,根据楞次定律即可确定L和R中的电流方向;
【详解】根据安培定则可知,P中产生的磁场沿导线向里,同时P靠近L,远离R,则根据楞次定律增反减同可知,L中电流为逆时针,R中电流为顺时针,故D正确,AB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楞次定律的应用,注意分析磁通量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也可以利用“来拒去留”规律分析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再判断电流方向。
4.如图所示,正中有一O点是水面上一波源,实、虚线分别表示该时刻的波峰、波谷,A是挡板,B是小孔,经过一段时间,水面上的波形发生明显衍射的区域是
A. 阴影I区域 B. 阴影Ⅱ区域 C. 阴影I、Ⅱ区 D. 无明显衍射区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要使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必须使得孔或阻碍物的尺寸比水波的波长要小或相差不大;
【详解】一列水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小孔B,相比而言B的孔洞的尺寸比较小,所以能发生明显的衍射,但A挡板的尺寸较大,所以不能发生衍射现象,所以水面上波分布于除阴影Ⅰ以外区域,故ACD错误,B正确。
【点睛】本题关键是记住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注意衍射是一定发生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
5. 应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可以使物理学习更加有趣和深入,例如平伸手掌托起物体,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运动,直至将物体抛出。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受托物体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超重状态
B. 受托物体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失重状态
C. 在物体离开手的瞬间,物体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
D. 在物体离开手的瞬间,手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手托物体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一定先做加速运动,物体处于超重状态;而后可能匀速上升,也可能减速上升,故A、B错误;在物体离开手的瞬间,二者分离,不计空气阻力,物体只受重力,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重力加速度;要使手和物体分离,手向下的加速度一定大于物体向下的加速度,即手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选项C错误,D正确。
考点:超重;失重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超重、失重的理解。属于容易题。物体处于超重时其竖直方向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上,物体处于失重时其竖直方向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超重和失重与速度的方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