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如何理解文中的“迂阔”?自谓“迂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所谓迂阔,是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迎合世俗偏见,而又有一种执着的信念,矢志不渝。
这篇赠序中黎安二生之迂,只是属于为“文”之迂,是文风问题;而作者之迂,是为人之“迂”,则是“道”的问题。赠言中,曾巩自谓“迂阔”,且以“迂”为善,表现了曾巩决不附和倾颓的世风,对“道”的不渝的忠诚。本文正话反说,自名“迂阔”,其实是讥世之词。
3.怎样理解文中所运用的委婉的表现手法?
明确:作者明明表达了自己的是非观,却在提法上留有余地,即劝诫黎、安二生“择而取之”,但如何定夺,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决定。作者还在结尾处提出,希望二生转告苏轼,问一问他“以为何如”。这不仅表明作者的谦虚态度,而且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
4.文章最后所说的“择而取之”在文中应如何理解?
明确:作者希望黎、安二生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而要在古文与时文、道与世俗这些方面作出正确的选择。
写法鉴赏
1.正话反说
作者前文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的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不迂”而以“迂”名之,显示了世俗的谬误。正话反说,文曲意直,显示内在的锋芒。
2.意境含蓄
诸多愤世之气,尽在深蕴之中。本来,此文是为自己不合世俗、怀才不遇而发,作者心中郁积着不平和愤懑。但文章开头,却以温和平缓的笔调,叙述好友苏轼向他推荐黎安二生。接着叙述黎生将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请求作者为他们“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