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亚明(1906-1996),原名匡洁玉,又名匡世,曾用名匡梦苏、匡润之,曾用笔名何畏、何晨、梦苏,丹阳导墅匡村人。著名教育家。1924年参加革命,曾先后任上海沪东、沪西、闸北等区共青团区委书记及中共区委常委、共青团无锡中心县委书记及共青团江苏省委巡视员。1927年曾以江苏团省委特派员名义领导宜兴秋收起义。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匡亚明在白区坚持革命活动,先后四次被捕,受尽酷刑而坚贞不屈,1937年被营救出狱。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匡亚明历任中共中央社会部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匡亚明历任华东政治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1955年至1963年任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常务书记兼校长。1963年起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文革”中备受迫害,1978年复出,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82年起为南京大学名誉校长。1991年被任命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晚年主持编写《中国思想家评传》。
本文选自《孔子评传》,以评传的形式和翔实的史料具体介绍了孔子的生平,阐释了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给我们展示了一位勤奋好学、孜孜以求、终生践志的儒家先祖的形象,也揭示了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产生的思想基础,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客观认识和高度评价。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构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思想的基本框架。作者客观地介绍了孔子思想体系的几个方面,并从今天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角度予以批判性地总结和评价,展示了作者较高的理论和思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