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解析】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组成皇帝的秘书机构,是为中朝,它虽非决策机构,但参与皇帝的决策,其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D项。
【答案】 D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解析】 由“首长制到委员制”,表面上看起来是宰相数量的逐渐增加,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皇权在不断加强。
【答案】 C
3.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废立,因此选B项。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