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创办《新青年》
B.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C.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开展“问题与主义”的讨论
答案 B
解析 蔡元培在出任北大校长期间,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鼓励用新思想去占领旧思想的阵地,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故选B项。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故排除A项;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的是胡适,故排除C项;开展“问题与主义”讨论的是李大钊和胡适,故排除D项。
3.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提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他旨在提倡( )
A.民主 B.科学
C.新道德 D.新文学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倡导的思想是民主与科学,再加上题干“专制”一词,与民主相对应,故A项正确。B、C、D三项没有涉及,排除。
4.胡适曾说,孔教不能适应时势需要,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这一观点认为新思潮(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旧道德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 A
解析 从“孔教不能适应时势需要”可知,作者对儒学持否定态度,相应地则对现代文化持肯定态度,故A项正确。新思潮认为孔教是落后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是先进的,并没有混淆二者的界限,反而是界限分明,B项错误;C项同材料意思相反;从材料信息来看,新思潮对旧文化并无传承的意向,D项错误。
5.“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这种语体和风格的诗最早可能出现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新中国建立初期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用白话文写的诗歌,白话文最早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因此答案为C项。
6.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一言论意在( )
A.推广民间俚语 B.提倡文言文复兴
C.否定外来文化 D.抵制白话文运动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的叙述可知,作者认为“古书”即文言文不应尽废,推行白话文会使文章失去文法,与乡间俗语混为一谈,失去文化的严肃性,对白话文持否定态度,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意思相矛盾;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不是提倡文言文复兴,而是不希望全盘否定文言文,B项错误。
7.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其含义是它( )
A.主张民主共和
B.深入学习西方文化
C.挽救民族危亡
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答案 D
解析 辛亥革命仅仅在政治方面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并未在思想领域完成反封建的任务,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完成了辛亥革命本该完成而又未完成的任务。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8.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民国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与此改变有关的事件是( )
A.国民大革命 B.中共成立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 C
解析 国民大革命1924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共1921年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推动了民国小学教材语言的改革,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与改用白话文无关,故D项错误。
9.学者季羡林认为,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