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
A.教权高于王权 .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 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解析:选A。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世俗政权的君主任命本国或本地区主教的权力,这是教权高于王权的反映。
2.中世纪时,天主教及其教义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紧箍咒”。天主教及其教义的思想基础是( )
A.理性高于信仰 B.原罪说
C.信仰高于理性 D.禁欲说
解析:选C。理性是指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是人们利用已有知识客观准确地判断事物的能力;而信仰则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天主教会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禁锢人性,大力宣扬信仰高于理性,防止人们对其提出异议。
3.马丁·路德决心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他“不得不去问一问在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要亲眼看一看他们在谈论时是如何开口的,并按此进行翻译”。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使人人可以阅读和理解《圣经》
B.建立民族教会
C.推动德语的统一和德意志民族的形成
D.清除神学束缚
解析:选A。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马丁·路德广泛了解社会各阶层的语言习惯,并按此进行翻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人人可以阅读和理解《圣经》,故A项正确;马丁·路德主张摆脱罗马教会控制,建立民族教会,但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马丁·路德主张推动德语的统一,有利于德意志民族的形成,但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他作为神学家,并不反对宗教神学,故D项错误。
4.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传教士在基督教世界中只是一个职位的充任者而已。当他担任某种职位时,他享有较高的地位;当他被免职之后,他仍是一个农民或一个市民,与其余的人并无分别。” 他想强调的是( )
A.农民或者是市民都有可能成为僧侣
B.传教士可能随时被免职
C.人在上帝面前享有平等权利和地位
D.世俗权力一定高于教权
解析:选C。从材料“传教士……只是一个职位的充任者而已”可看出马丁·路德认为教士与普通人没什么太大的差别,联系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可知其强调的是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
5.宗教改革使基督教信仰回归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其中的“隔阂”不包括( )
A.《圣经》 B.教皇
C.教士 D.繁琐的宗教仪式
解析:选A。宗教改革反对封建天主教会,不反对宗教信仰,《圣经》是“基督教信仰回归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故A项正确;B、C、D项是“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故B、C、D项错误。
6.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不论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解析:选D。题干材料中“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等信息,说明马丁·路德反对教皇的神权统治,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材料中“基督教世界”的范畴不符;B项与路德主张宗教改革但不否认基督教的史实相矛盾;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材料没有关系。
7.加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学说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