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提“君子”,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与之对举的“小人”。“君子”与“小人”的对立,无疑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等差性,意味着人群的等级分隔。所以,如果要讨论儒家君子与平等的关系问题,我们应当先对附着在君子身上的等差印象有所厘清。
在《易经》《春秋》《诗经》《尚书》等被儒家奉为经典的中国早期文献中,“君子”一词最基本的含义即指“在位者”,也即统治阶级的成员、贵族或社会精英,而非指普通人。他们只是人群中享有特权的少数,而与之相对应的民众则被统称为“小人”或者“庶民”。及至孔子,“君子”一词的“位”的属性有所淡化,而被更多地贯注了“德”的意识和精神。理想的君子应该德位兼备,但是不管是从有位而言,还是从有德而言,君子这两点特征都意味着君子与其他人群的分隔,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等差关系。从治理的角度讲,君子治人;而从道德垂范的角度讲,君子是小人效法的对象。
我们知道,儒家的社会追求在于构建一个天下大同、人人皆有所养、万民和乐的文明和谐的社会,既然如此,它为什么要强调人与人存在的等差?为什么把“君子”这样充满等差意识的观念高调宣扬并加以追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