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综卷(生物解析)·2015届广西省桂林中学高三10月月考(201410)】39.(15分)某兴趣小组就“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开展了研究,操作如下:某年1月4日下午选取1、2、3号三只相同的泡菜坛,在每个坛中加入洗净的新鲜莲花菜0.6 kg,再分别倒入相同量的煮沸并冷却的10%的盐水,将坛密封,置于同一环境中。封坛前进行第一次取样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后来定时测定,结果如下图。请问:
(1)实验中盐水需煮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冷却后才可使用。
在腌制过程中,会出现坛中溶液量增加,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________,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
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__,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3)该小组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是否合理?_________。根据图中数据进一步分析,可推测在腌制过程中的第________天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大值,若要食用,至少要在腌制的第________天比较好。
(4) 实验中三只坛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存在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知识点】L1 传统发酵技术与发酵工程的应用
【答案解析】(15分):
(1)加热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 外界溶液浓度过高使细胞渗透失水
(2)比色法 玫瑰红色染料
(3)不合理 3 10
(4)各坛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实验中盐水需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腌制过程中坛中溶液量增加是由于外界溶液浓度过高使细胞渗透失水;用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
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从3个坛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曲线可知,在1月7号时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大,1月14后后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最低,可以食用。三个坛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存在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各坛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
【思路点拨】根据教材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测定原理过程及图示曲线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