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上海大学教授:期待怎样的自主招生
阅读: 535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2/3/13 14:08:00
分享到:
高校本科的自主招生,如果从2003年算起,已经跨入了第十个年头。和统一高考一样,自主招生对于中学教育,当然也具有指挥棒的性质。问题在于它所提供的是不是正确的教育导向。如果在实践中发生了导向的偏离,那么首先要检讨和修正的,应该是招生和考试本身,而不是指责中学,或学生的家长。
我们所期待的高校本科的自主招生,应该提供怎样的教育导向呢?必须明确,自主招生是为了遏制应试教育而设置的,因此首先要破除考分至上的观念,而要特别强调选拔特质学生的招生定位。所以,对中学而言,第一是不应该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挤拼这个比统一高考还要狭窄得多的通道,第二是要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发展自身的特质。事实上,只要守住了“选拔特质学生”这个定位,当前自主招生中的绝大多数乱象都将迎刃而解。
不见得因为高中毕业生对自主招生趋之若鹜,就是自主招生政策的成功。自主招生必须以招收特质学生为目标,它必须坚守统一高考的补充地位,按较小的规模运作。绝大多数学生仍然应该集中精力准备统一高考。包括成绩拔尖的那些学生,也不应该都去申请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必须以考生具备特质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当然也要兼顾各科成绩达标,但是不应该以高分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才来考察考生有没有特质。如果报名材料不能反映考生的个性,高校就不应采纳。如果某中学推荐的考生普遍缺乏个性,高校应压缩或取消其推荐的资格。现在有的高校已经在致力于实现覆盖全校的自主招生,另一方面他们却不大在乎自主招生定位的偏离,以致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学生通过统一高考进入这些高校的道路,这种导向是完全错误的。
事实上,差不多所有中学所推荐的,都是按成绩排名的前若干名。如果推荐虽有特质,但成绩不算太好的学生,中学会担心对外缺乏说服力。其实,只要学生的特质突出,就不至于没有说服力。也许现在存在的严峻问题是,在中学里,要找到特质突出的学生并不容易。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中,学生发展个人特质多年来不被看好。因为如果某学生学有余力,似乎他就应该把各门功课学得更好一些。但是没有足够的特质学生,中学就应该减少推荐,大学也应该减少招生。中学更应该由此反思,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学生率先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挣脱出来,努力发展各人的特质,以期在以后扭转中学的被动局面。大学和中学都应该有一种宁缺毋滥的魄力,而不能听任自主招生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
现在的情况是,只要几场考试错得开日期,学校和家长就鼓励学生不要放弃每一场考试。另一方面,大家又埋怨现在的学生太苦了,连陪考的家长都苦不堪言,埋怨自主招生不但没有减轻,反倒越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虽然高校一再声明考前培训对自主招生没有帮助,但是培训班依然越办越多,而且许多人相信提前学习一部分大学课程是考大学的必要准备。应试型的考前培训究竟有没有用?不凭口头的声明,而要用高校自主招生的实际行为来验证。
今天,现行的自主招生仍然具备遏制应试教育的功能吗?自主招生必须倡导新的教育理念,而不能仅仅是高校招生权力的扩大,也不是高校想怎么招生就怎么招。今年,上海交大推出的 “科技创新潜质人才”考试,重点要求考生单科成绩优秀而不要求全面拔尖,这大概算得上自主招生中的一缕曙光,希望这种理念能获得更大范围的响应。
教育主管部门某种政策介入是必要的。因为没有证据说明当前自主招生中出现的问题可能随着过程的行进而自行化解,特别是不能想象以进一步加重中学生的学业负担为代价来走完这一段路程。看来,自主招生还需要一番更深入的探讨。对于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我们不能推卸责任。招生的定位不仅要按教育学的原理来设定,更要依据实际执行中发生的问题作出具体调整。明确地强调招收特质学生这一定位,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也许,我们还在期待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
来源: 解放日报 编辑: yana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