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综合信息 >  阅读文章
高校改革:期盼更人性化公平化的“自主招生”
阅读: 490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2/11/5 15:11:38
分享到:
近十年来,国内高校在招生、大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步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在招生方面逐渐打破高考作为单一招生渠道的局面,尝试自主招生改革。在大学生培养方面,2003年之后持续开展本科教学评估,近年来扩大专业硕士比例,高校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事件1 高校招生改革
自主招生应给考生充分选择权
见证人: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2003年起,高考的时间从传统的7月,提前到6月,这被认为是继2001年取消高考年龄与婚否限制后的又一项人性化举措。同年,我国有22所学校开始试点自主招生(也被称为5%自主招生),到今年试点学校已经达到80所。
自主招生成为我国高考改革的趋势,2006年,复旦和上海交大在5%自主招生基础上,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利,在上海通过面试可以预录取学生,考生虽要求还要参加高考,但高考成绩只作为录取的参照,目前,这一做法已拓展到江浙两地;2010年,北大在自主招生中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这引来其他学校效仿,比如清华的“领军计划”、人大的“校长直通计划”。与此同时,自主招生联考制度兴起,2011年,我国出现三大自主招生联考。
客观而言,自主招生改革的试点,一定程度扩大了学校的招生自主权,但由于自主招生程序设计的问题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学生必须参加高考、填报志愿,达到一定的录取优惠条件才能被录取,只能在高考中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导致“校长实名推荐”和联考都发生变异,成为学校抢生源的手段,联考被认为是大学集体“圈地”抢生源。
另外,随着自主招生的推进,贫困生、农村生的自主招生机会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此,高校设立专门的计划加以校正,但覆盖面还不广。
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高考改革精神,自主招生的改革方向将不可逆转,未来的自主招生改革,应以扩大学生选择权为目标,只有赋予考生充分选择学校的权利,切实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选、多元录取”,才能克服当前自主招生的诸多弊端,也才能进一步推进高考公平,让整个社会摆脱“一考定终身”的焦虑。
事件2 高校扩招
重点大学“实际”录取率并无提高
见证人:张志翔,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生,1999级大学生
我是1999年参加的高考,我记得那时高考前发了一个粉皮的本子,上面有高考大纲和各个招生大纲,特别厚,上面有所有北京高校近两年的招生情况,还有当年计划招生情况。
关于录取率,老师跟我们说提高了,但也有说法是进重点大学的概率并没有提高(虽然重点大学的录取人数有提高,可分母提高得更多,百分率实际下降了)。
在我后面的几届学生,由于扩招的力度不断加大,学校逐渐采取把大一学生安排到昌平分校上第一年的方式,解决教学资源不够用的问题。
记得到大四时就业压力很大,很多用人单位都抛出只录取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说法,这跟我的师兄们有了不小的差异。现在看来,随着学生的增多,扩招必然是大势所趋,但是教育资源至少在我们那届的感觉是跟不上。
事件3 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变革
硕士生更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见证人:吴睿,海天考研首席全程策划专家
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最近这几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专业硕士扩招。我国从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近三年,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了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的调整,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第二个变革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09年启动了学科目录修订工作,并对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的机制进行改革。新目录增设了“艺术学”门类,由原有12大学科门类增至13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由89个增加到110个。
今年,研究生教育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北京城市学院、河北传媒学院、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和陕西西京学院5所民办高校获得批准招收研究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招生培养资格,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的具体体现,标志着我国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民办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可能会成为研究生培养一个新的趋势。民办高校建硕士点要形成个性、特色,专业硕士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民办高校容易出彩的地方。
潮流词
南科大
2007年开始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还没建成便引来舆论的一片关注,校长朱清时院士提出的南科大“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的口号,被许多人当作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破冰之举”。其首届教改实验班的45名学生未经高考,通过自主招生直接入学。2012年南科大终于获得合法身份,招收第二批学生。其建设和发展也将继续被人关注。
港校热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始于1998年,当时是委托内地高校“代招”,名额较少。
2003年CEPA签订后,教育部允许港校直接在内地招生,后来招生范围不断扩大。至2007年,招生范围扩展至25省市,招生人数至1400人。期间,不少高考状元弃北大、清华而不读,选择港校,将“港校热”推向顶峰。近来,港校热度有所衰减,但其魅力犹存。
本科教学评估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已组织举行过多次本科教学评估,但2003年之后持续开展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最为引人注目。“教学评估”这个行政意义上的词语与大学生活建立了联系。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yana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