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命题研究专家解读北京2010高考历史考试说明
阅读: 1569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0/1/12 14:17:09
分享到:

主持人: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晚上好,欢迎您准时进入本期的《教育面对面》。今天继续我们的2010年北京新高考《考试说明》解读复习备考指导,今天是第九期——历史《考试说明》的解读。全国高考命题研究专家、海淀区历史学科带头人韩校老师将在直播间与考生和家长互动咨询,并回答现场的提问。

  接下来请出我们今天的嘉宾学大教育特邀顾问、全国高考命题研究专家、海淀区历史学科带头人韩校老师。

  韩老师,你好。

  韩校:主持人好。

  主持人:今天我们一一来分析。应该说历史学科这次的改革有一些朋友也是觉得其中可能走了一些弯路。不过在这里可能我们就不做过多的评价了。关于试卷结构这一块,首先我们请韩老师跟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介绍。

  韩校:在《考试说明》当中,文综学科历史学科应该说是和传统的试卷相比变化比较小,基本上遵循了传统试卷的基本结构。试卷组成就是卷一、卷二,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根据内容组合情况来看,很有可能是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就是把选修和必修柔在一起,基本上不再出现选修题。

  试卷的组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容易忽视的一个内容就是试卷的长度。试卷的长度涉及到学生的文字量,就是文字量、阅读量,如果阅读量越多,思考的时间就越少,这样达到试题要求的深度可能就要求越高。对于这个文字量和长度来看,现在来看,应该是不多于原有试卷。

  主持人:如果试卷结构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文字量加大了,以前一道题50个字,现在变成了200个字,实际上就是增加了阅读量。增加阅读量就是增加难度了。

  韩校:还表现在其他形式上。单纯的文字还好说,它可能会有一些新颖的资料。比如图片、图表,还有一些历史遗迹、文化遗址,这些东西,实际上从这些画面当中、图表当中得到提取到信息的时间恐怕比阅读文字还要长。

  主持人:我们首先松一口气,从文字长度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60008000字吧。关于题型方面,据我了解,材料题可能会有一定新的招或者新的题型出来,或者比较题?

  韩校:从试卷来看,历史题应该有三类题,一类是选择题,选择题,按新课程的理念,北京是第一年考,但是全国,2010年已经是第四年考了,2007年已经在四个省开始考了。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讲,选择题会有三个比较明显的变化,这三个变化都表现在选择题题干的变化上,一个是材料型的选择题更加丰富多彩,而且更加贴近当时的历史社会生活状况,这是一个材料题。第二个就是比较题。比较题实际上是一种对于能力考查的题型,但是它并不难,它还兼顾到知识考查,因为主要是两个知识的比较,会扩大一点考查的知识面。另外,就是一些理解性的、概念性的内容,在理念和概念设问、创设情境和创设新问题的角度会更加新颖。

  主持人:也有朋友发来短信在问这个,就是关于材料题,里面说到图片如何分析呢?

  韩校:材料题如果是做选择题的图片,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在科内综合题也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图表,各种各样的材料。这时候我们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实际上是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结合题干的设问,大致是三个层次:第一,图画、历史信息遗址这样的,首先它是什么,就是说它是什么,这应该是第一个层次。然后说,它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会做一个结合背景的剖析。最后说它说明了什么。任何一个实物性的资料,不管它的设问是哪个层次的,同学们在训练或者考试的时候,对这里面的信息提取应该遵循这三个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主持人:关于题型,一方面是选择题,还有科内综合题,还有跨学科综合题,历史也是占到了100分,关于跨学科综合题,很多朋友觉得有点难,尤其是在读题的时候,也有人说,它的载体都是热点问题,您怎么看待热点问题?

  韩校:文综卷作为载体来讲,热点还是最主要的载体,尤其是主观性试题当中,跨学科综合性试题应该说是以热点作为载体的。但是这个热点不等于特别热的问题。从历史这个角度来讲,热点应该是说对于历史发展进程当中重大问题持续性的热点,或者说目前发展当中,我们社会当中所提倡的或者对历史发展,对现实发展重大指导意义的,而且是持续性的。就是连续几年的热点才是真正的热点。在这个热点下,大多涉及到国家政策、世界主要问题、发展,比如可持续性发展,或者民生问题、科学发展观,比如环境问题,包括哥本哈根气侯大会,现在已经到了非常关注的情况下,所以文综试题当中,不可能不体现这些。还是有明显体现的。

  主持人:对于分值来讲,分值的比例跟我们介绍一下。

  韩校:这个分值应该和传统试卷是一样的。从文综来讲300分,历史100分,12道选择题,一道题4分,48分,非选择题52分,应该是学科内综合性试题,就是历史这道大题仍然是在32分左右,跨学科综合性试题仍然会表现为2个问左右,每个问大概10分左右。

  主持人:我们刚才说到要分析一下关于考试难度的问题。在这之前,来回答9055提出的一个问题,也很有代表性。选修部分究竟怎么考呢?占多少分呢?

  韩校:现在看,从《考试说明》来看,选修部分的内容被揉到了必修里面,现在没有见到直接地说选修和必修到底占多少分,因为它揉到了必修里以后,作为必修的一部分,在这里面,有很多选修内容是在必修里也讲的。这样的话,就很难分清到底比例问题是什么。如果单纯的选修问题,就是说在必修里面没有的,现在从考题来看还是以必修为主,选修揉进在里面,如果从知识量本身来讲,应该也就是10%

  主持人:关于选考题,可能在其他的地方,不太一样,有的是选考,有的只有必考题。

  韩校:新课程考区的试卷分两类:辽宁、宁夏、山东分三种:选择题、必考题、选考题,直接针对选修来做的。还有一类,安徽、天津,天津是离北京是最近的,天津直接就是选择题、非选择题,没有选考题。从北京的考纲内容来看,倾向于后者。

  主持人:关于试题的难度我们经常会说,容易题或者中等题或者是难题,但是,韩老师可能有不同的见解。

  韩校:关于试题的难度,在历史学科来讲,容易题和中等题、难题,很难划分。这是第一。第二,传统上的容易题、中等题、难题是一种类型题。也就是说,从命题角度来讲,什么叫容易题?题干在教材当中,答案也在教材当中能够直接找到的,这种题被认为是容易题,如果要是考的细一点,你未必能答对。什么叫中等题呢?题干在教材以外,重新创设历史情境,重新设问,但是答案一定是教材所表述的核心内容,就是说答案在教材以内。这样的题是不是就是中等难度题,这不一定。所以中等题是中等类型题,应该是一种类型,根据这个要推的话,难题就是题干在教材以外,答案也在教材以外,这种题实际上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常以设问的形式谈谈你的看法,你提提建议,虽然和知识,和试题的材料甚至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关系。实际上考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正确的学科认识,正确的历史观、发展观。

  整张试卷应该是以中等类型的题为主,就是说题干在教材以外,重设历史情境,答案在教材以内。这一类题里面,它仍然也有容易的、中等的、难的。

  但是现在更多的实际上说选用材料重新地创设新的情境,然后去调动和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这种对应性来考查,这种应该在整个试卷当中所占的比例超过80%

主持人:刚才韩老师分析了一下题目的难易程度。这就牵涉出另外一个问题,关于组卷,有的朋友说了,我有一个习惯,就是跳着做,会哪个先做哪个,然后都做完之后回头再做,您对这种方式持怎样的态度?

  韩校:不赞成。因为组卷是有原则的,历史学科组卷有两个原则:第一集中性原则,它是按照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史、比较题,把内容相同的尽量集中放在一起。在放的过程当中,还有一个原则,叫梯度原则,梯度原则就是说相同类的内容,在编排上,应该是从易到难的编排,这个难易对于知识点,对于同学来讲并不那么吻合,但是对于大多数来讲应该还是遵循这个原则,从前往后做,平时养成习惯,一点一点做,不要碰上稍微有点困难的题就跳过去,这个不提倡,还是要简单的克服一下。如果说实在克服不过去了,这时候再跳过去。你如果碰上一个不会跳过去,碰上一个不会跳过去,最后你的整个思维都会被打乱。就会混乱。

  主持人:尤其关于文综试卷,比如112是历史。

  韩校:111是地理,1223是历史。

  主持人:如果跳着做,有可能做完历史,回头又做地理。这个转换有点难。

  韩校:思维不停地切换。这样他的兴奋点很快就会过去,最后陷入思维疲惫,不利于答题。

  主持人:有两个原则:一个是集中性原则,一个是梯度原则。

  关于考核的目标与要求,当然里面写的是比较抽象的,对于我们考生来讲不明白。比如里面写到了获取与解读信息。韩老师能不能给我们说的更明白一些。

  韩校:实际上就是考查你有什么样的能力,实际上考试大纲在《考试说明》当中第一项就是它。往往被老师和同学们把它忽视了。忽视有两种:一种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我们认为比较空洞,第二,获取和解读信息多做材料题就可以了。实际上这个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这个能力,在我们同学来讲,训练到什么样,以什么样的观点才真正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本身严格来说不是能力,一段材料,在这段材料下面设一个问,然后说这个问的答案在材料里面,然后你把它找出来了,这个应该说和能力关系不太大。获取和解读信息如果不是能力,为什么把它写在这儿了呢?我们这么理解,获取以解读信息的速度和质量才是真正的能力。高考文综卷是300分,时间是150分钟,如果我们粗略地计算一下,平均是1分钟的分值是2分,我们对高考题的难度理解过于偏颇,往往理解为就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实高考题的难度是综合性的,是全方位的体现,浪费你时间,也是高考题的能力。这也是难度。假如一道题4分,如果按照理想状态来讲,从读完材料到写对答案,只允许你用2分钟。我用10分钟把它做对了,你还不如不会呢,你的能力是负16分。能力可以用分数量化的。

  选择题可能做的快一点,大概45秒左右,剩下的,我们对非选择题,主观性试题,应该是一分对1.2。就是1分钟1.2分。这样的话,假如4分的题,也顶多3分钟、4分钟的问题。怎么样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到速度和质量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用模式化的训练才会真正形成能力。这是对考核目标与要求能力的理解。

  主持人:我们解读这个目标与要求,通过问题的形式。1679的朋友说,关于联系,咱们经常说能够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我联系不上怎么办呢?看了答案恍然大悟,但是让自己联系又联系不上。

  韩校:现在同学做题基本上是这样,做的时候憋得非常难,也没有考好,发了试卷,老师一讲,看了答案非常简单,如果看了答案你会,这时候不是学生知识储备问题,也不是你能力问题,那到底是什么问题?就是你的学法和考法之间的脱节、脱轨。

  刚才主持人说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在考纲当中要求表述为调动和运用知识。就是说考试的时候你看到了这个设问,包括看到材料、材料分析,这时候你要调动已有知识,他在问上比如结合所学知识,你调动已有知识,你调动已有知识的时候可能调动不出来,最后答得干巴巴的,就是硬想,想哪算哪,写出一两点,这时候老师会批评你,说你得前后联系,实际上谁都知道联系,不是考试时候联不上吗?要能联上我肯定联。如果考试的时候联不上,这说明什么?这不是考试的问题,是你学法有问题。同学们学习对知识的处理,应该是知识输入、知识储存、知识输出和知识检索。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寻找知识储存、知识输入的办法。用记忆来讲,记忆对同学来讲是知道了、记住了,同学们说是知道了、记住了,告诉你都不是,记忆是对你来讲能想起来,能想起来必须有想起来的检索路径,你学习的时候有没有想起来的检索路径。而你想起来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不是你会什么想起什么,不是你怎么会怎么想起,而是考题要求你想起什么你必须会什么,要求你怎么想起你必须怎么想起,所以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是不一样的。同学们之所以联不上,那就是把学习的输入和输出脱节了,我认为记住就完了,然后考试的时候听天由命了,我知识熟点就多答点,知识生点就白背了。

  主持人: 150天左右的时间里,如何把检索建立起来?

  韩校:可以建立。方法也很简单。假如我们同学们明确一个基本观点,教材是用成熟性语言介绍历史概念,怎么介绍?从细节开始介绍,完整介绍。考试题是考查教材当中最重要的点;我们同学通过教材掌握知识,然后再去应对考试。教材是从细节开始论述,它怎么办?他从细节开背。他把主要的记忆力并没有放在最重要的内容上,而考试的时候考的都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怎么构建检索路径呢?首先把最重要的内容找出来。找出来以后,把重要的内容之间,你看你用什么方法能串联在一起,给它结合在一起,把最核心的知识串在一起,这样的话形成一个阶段性的一串一串的知识,阶段性的整体,这样略好一些。

  主持人:0917的朋友发来短信说,我答题能想起来,但是就是答不到点上该怎么办?是不是我的阐述能力不够呢?

  韩校:这在《考试说明》能力当中也有明确规定,叫描述和阐释事物,说白了就是说话,现在说话都成了一种能力,可见学生在学习历史上为什么不会说话了?就是把它作为一个能力呢?他答不到点上是有两重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刚才前面我讲的,他在学习的时候,并没有以点为核心,点是什么?他没答到点上,实际上这个点就是最重要的点,最重要的点往往是术语词,学科术语,学科的概括词、中心词、性质词,比如什么叫土地革命?什么叫土地革命路线?教材的论述是这样的:为了保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个时候学生通过教材的表述来背,记了一大堆,实际上最关键的是土地所有制,只要考题考,要是这题有点档次,上点水平,一定要考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从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土地所有制,这就是土地革命,这就是土地革命路线,如果同学背了半天,最后土地所有制这种关键的词答不出来,那你就没分,你就理解不到位。这叫什么呢?在学习的时候,你的注意点、注意力没在点上,叫注意力缺失。如果土地所有制都知道,我点都知道,我还答不出来,这时候也没有关系,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你的语文水平是没有关系的,你不就是把话说清楚吗?人家没念过书,没学过语文的人,说话不都能说清楚吗?就是表达。怎么表达?你用这个点按照教材的意思或者考题的意思,它不就是一个术语词吗?你用这个词造句,这回答点上了吧,造句要造短句,口语话的本质不是通俗,是句子短,短句才能把句子说清楚,尽量地不要用转折句。学生答题的时候爱用转折句,上面就写我不认为上述观点是不对的,你什么意思,你直接写上述观点是对的不就完了吗?你用第一时间,最简单的,第一眼就能让判卷人看明白的表达方式。

  主持人:关于参考样题,通过《考试说明》中的参考样题我们能够看出哪些端倪?能不能看出一些预兆呢?

  韩校:其实考试样题和高考题没有直接的对应性,但是,考试样题从内在的,就是命题的内在的组成部分来看,还是可以看出一些考试的方向。这个方向不是内容方向,就是考查的方向。今年考试样题的选取挺有意思。选择题选了9个,这9道从第11到第19,一共是9道题。9道题大部分是20082009年考过的北京的高考题,基本上遵循前面我说的选择题的三个特点:第一材料,材料的丰富性,这是一个基本特征,第二对比,就是比较,第三对理论性问题的新颖角度的重新认识和考查,既体现了古为今用,也体现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样的一个新课程理念。它值得令人回味的是他选了两道主观性试题,这个挺有意思,这两道主观性试题,一道是2004年的北京高考题,2004年的北京高考题,它做到了2010年的样题。还有一道是2007年的北京高考题,相反离我们最近的,0809反倒没选。后来我仔细看了这两道题,突出特点就是形式创新,贴近新课程理念,虽然是2004年,2004年是做一个卡片,就是写卡片,就像样题一样一个样卡片,根据那个。这个对学生来讲体现了一个自主性,一个创造性,另外对知识的要求、运用性,灵活掌握性要求高了,几乎是无条件答题,然后你还得答得非常贴切。2007年的主观性试题作为一个样题来讲,更多的表现为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知识的一种结合考查。新课程里面特别注重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都在里面,这个过程的考查,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两道主观性试题的样题,特别是2007年的样题,它把史料沿袭、访问等等,作为历史研究方法,然后结合这些研究方法,再结合所学知识,来设问、答题,不仅仅是创立了一个新情境,而且还有一个创新性的设问,而且这种设问还能把学生已有的知识调动和结合起来。

  主持人:时间关系,今天只能为朋友们解答到这里了,听众朋友,再见!

来源: 人民网|http://www.jb1000.com 编辑: yuxiuyi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