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心理调节 >  阅读文章
非京籍考生回乡高考:成绩优秀变垫底 心理落差大
阅读: 1851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4/1/17 9:53:52
分享到:
中广网北京6月7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由于不同省市的教学环境、考试范围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别,这些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落差,以及无法适应等难题。在一个陌生的故乡追逐大学梦,对于异地考生,通往大学的道路将更为艰难。
从女儿到北京上小学开始,直到今年高三毕业,刘女士对异地高考(微博)政策关注了十年。
刘女士:报纸上年年都有这样的消息,叫“异地高考有望开放”,年年都有这样类似的题目,我们真的是在一次一次的希望之中等到了今天。
"希望"是刘女士常说的一个词,这也是她的网名,通过网络,她和多名家长互通有无,共同呼吁放开异地高考政策。这些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北京工作,外地户籍,子女在北京就读,正在或者将要面临高考。去年年底,北京市异地高考方案公布,方案提出,2013年符合相关条件的随迁子女可以参加中等职业学校考试的录取,但大专院校不在其中。距离高考不足两个月。刘女士的女儿独自前往陌生的原籍哈尔滨。
刘女士:叫孩子到哈尔滨来考试,这个地方孩子从来没有来过,只是每次回老家路过。但是没有办法,我也在北京工作离不开,就把她一个人放在学校里面,孩子也很寂寞,也不适应这边的教学环境。本来在北京应该考一本,靠重点很有把握的,结果这一次到哈尔滨来,摸底考试考的很不理想。孩子在北京一直学习成绩比较优秀,到这儿突然垫了底,孩子是很失落的。
无论是教学目标、考试范围还是学习环境,北京和哈尔滨都有较大差别,这样突然的变化,在刘女士看来,更像是让"学惯了蛙泳的人突然去考仰泳"。
刘女士:我们之所以迟迟等教育部(微博)的消息,不回哈尔滨,就是因为两个地方学的东西不一样,差距比较大。假如说像我们高考的时候,全国是统一一张卷,我们不会在意一张车票的钱。就是因为学的不一样,我们觉得对孩子特别不公平。
和记者通话时,刘女士一家住在哈尔滨的宾馆里。外出多年,有时,故乡更像是异乡。
刘女士:我来了以后没地方住啊,我们在黑龙江的家那个地方已经拆迁了,就因为我们长期在外地。在这个学校也是借读,因为你也不属于人家的学生,所以感到特别难受。你在北京的时候,人家拿你当外人;你到了户籍地,依然拿你当外人。
即将参加高考,第一次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的女儿,也有些犹豫不决。
刘女士:一开始她说一定要考她理想的大学啊,但是我昨天到了之后跟她一见面,她说我不想复读了,我不想在高三浪费时间了。所以现在我也没考虑好,究竟该怎么办。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将近2000万常住人口中,有超过700万外地人。而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中,外地学生的比重占到了30%,而十年前,这个比例还不到10%。由于涉及人数众多,在北京,让异地高考政策一下子放开不现实,也有可能导致新的不公。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异地高考首要解决的是随迁子女的教育和升学便利。
葛剑雄:异地高考原来最早的目标是要让这些在异地上学的人解决不方便,并不是全面开放的问题。大家的目标要实事求是,一步步来。合理是相对的,我们各方面利益都要兼顾,外来人口的权益要保证,本地人口的权益也要保证。
权衡各方利益,循序渐进地推进异地高考,也是各界的共识。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现在有26个省已经开始解决中考问题,有9个省今年开始解决高考问题,其他省份可能是在2014年解决。
其实相对北京、上海这些没有开放"异地高考"的城市来说,今年,全国近20个省份不同程度地放开"异地高考"。目前10个省份官方披露数据显示,约4500名考生参加"异地高考",这一数字与912万的高考人数相比,仅占千分之五的比重。
异地高考无疑是迈向教育公平的一大步,但异地高考涉及到城市的承载力以及多方利益。像北京这样的省市,客观条件暂时还不允许对"异地高考"全面放开。怎样做到既能防止"高考移民"这样的投机行为,又能尽可能地保证教育公平,这的确需要我们的政策制定者细细研究。
(中国广播网)
来源: 中国广播网 编辑: stephe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