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学术性选修模块教学的实施策略

阅读:120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8/17 13:08:35

 

对学术性选修模块的教学,针对老师们存在的疑惑以及实验区的实践,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学术性模块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数据的使用
很多老师一提到学生活动,可能马上就会想到实验探究,特别是容易想到把它放到一个真实的社会或者生活背景下进行研究,但这样的内容在三个学术性模块里显得比较少。在这些模块里,在学生概念建构的过程中,有一个活动的素材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数据。因为没有实验、没有一些生活中的事实给学生,那让学生思考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给学生各种各样的数据,有的数据可以从资料上查找,有的数据来自于真实的生产或生活中,有的数据也可以根据概念建构的需要自己去编,只要没有大的问题,计算起来、讨论起来比较简单就可以。
二、在学术性模块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实验的问题。在这些学术性模块里,特别像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实验内容很少,有一些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的内容就显得非常珍贵。可是有些老师在进行实验探究教学的时候反倒会觉得很别扭,不像元素化合物的实验,做一个实验来看能不能反应、产物是什么,学生特别轻车熟路。但是在概念原理内容的实验探究里,学生对于现象的描述跟我们的预期有很大的差别,学生仍然用描述元素化合物实验现象的思路来描述概念原理的实验现象。
因此,在进行教学处理时,教师首先要弄清楚概念原理教学中实验到底是干什么的。有一种情况是属于实际上学生已经知道结论了。例如:浓度对平衡移动会有影响,当Q、K关系引出来之后,这样的结论是可以推出来的,推出来之后老师们开始困惑了,还要不要实验,实验是干什么用的。如果说知识在理论上已经知道的情况下,应该重点发挥实验的设计功能,也就是实验的提升作用,因为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去实现理论上已知的东西,这说明他对有关的原理是达到了设计水平的。即充分发挥实验的设计功能,让学生用实验提升原理的理解水平。假如说理论上还是未知的,那么实验当然是具有归纳概括、提供事实的作用的。在提供事实的这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它不是一个一一对应的问题,不是实验现象跟原理能够一一对应的问题,必须要进行抽象的转换,要确立中间变量,这是目前绝大部分教学中极其忽略的。
其次,在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的时候,特别是在学习这个模块初期的时候,在实施实验之前,首先要有一个引导性的讨论。因为概念原理中要讨论的内容跟实验现象之间有一个变量,比如平衡移动的问题,希望学生能够看到浓度变化、颜色变化来判断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问题是平衡能否移动,向哪个方向移动,学生看到的是颜色的变化,这中间的标志是浓度。
三、在学术性模块的教学设计中要加强对学科本体、学生认识和教学的考虑
由于教学内容的改变和教学内容的特质决定了这几个模块的教学有一些共通性,也有一些难度,我们绝对不能只从教学层面去考虑。对选修模块教学一定要强化对教学内容本体的追根溯源,就是对学科的思考。思考一下学科内容本身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学科价值是什么?它蕴涵的学科思想方法是什么?科学家为什么要建这个概念,建了这个概念以后对学科有什么意义,对于学生个人有什么意义?
另一点,对教学对象一定要从认识层面去进行思考,学生的认识脉络到底是什么,认识的关键点在哪,障碍点在哪里,这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所在,很多教学没有深度都是由于这个原因。
最后才是对教学的考虑,当这些都明白了之后,是不是能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手段,怎么能够整体搭配好教学活动,提什么问题、举什么例证、做什么实验,哪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哪些问题不让学生讨论、哪些问题要加模型,这就是教学设计。
 
     来源:  编辑:hxsx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