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基会于1989年发起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宗旨是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1989年3月,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和全国少工委联合创办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这一年的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宣布建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这项救助活动被命名为“希望工程”。“希望工程”主要是:取诸社会,建立基金,公诸社会,造福孩子。“希望工程”的资助方式为:设立助学金,长期资助中国贫困地区品学兼优而又因家庭困难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为贫困乡村新盖、修缮小学校舍;为贫困乡村小学购置教具、文具和书籍。“希望工程”的实施范围是:我国农村贫困地区,重点是国家、省级贫困县。目前希望工程工作的重点是我国的西部地区。在贫困地区,许多少年儿童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无钱上学,有的则是无较可上,成为文盲半文盲。为了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解决因贫困而失学的问题,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希望工程的目标是:改善办学条件,消除失学现象,配合政府完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任务。“希望工程”首先资助河北涞源县桃木疙瘩村小学张胜利等13名失学少年。1990年4月,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手拉手──全国城乡小伙伴携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活动,掀起了“希望工程”的一个高潮。1990年5月,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援建的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安徽省金寨县落成。1992年4月15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京隆重推出“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基金会和全国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牵线搭桥,使捐赠者与贫困地区的失学少年结对挂钩,建立直接联系,实行定向资助直至其小学毕业。这项计划标志着“希望工程”的升华。1994年1月,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决定在全国实施“希望工程──1(家)+1助学行动”。1997年4月,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为协助政府到20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郑重推出“希望工程国内最后一轮劝募行动”。希望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极大成就,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希望工程”得到了以小平同志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的热情肯定与赞赏,得到了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1990年9月5日,邓小平欣然命笔,为“希望工程”题写了名称。后来,他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先后两次向希望工程捐款,表达了对农村少年儿童的关怀和对基础教育事业的关注。截至1996年底,“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9.78亿人民币,救助儿童154.9万名,资助建设希望小学3634所,“希望工程”不仅推动了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而且激发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倡导了时代新风尚,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