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观是目前史学研究和历史教学领域最流行的一种范式,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纵向看,主要包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横向看,主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从文明史角度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二内容意义重大,我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教师更新史学观念。受传统人教版教材的影响,不少教师史学观念十分陈旧,例如,谈到近代通商口岸的作用,就认为是列强侵华的窗口,若从文明史角度看这一问题,则应认为:通商口岸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第二,有利于整体把握教材。以必修二(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例,五个单元题目就体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线索:第一单元介绍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第二单元介绍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过程及面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国被迫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第三单元介绍在工业文明时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及苏联(苏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和改革,第四单元介绍新中国建设工业文明的探索,第五单元介绍世界工业文明走向全球化时代。这基本展现历史发展的时序,体现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第三,有利于深刻理解人类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政治、思想活动中起决定作用。怎样理解人类经济活动的地位和价值?整合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发展、特点、作用,联系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传统的儒家文化,可以做如下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具有分散性、脆弱性、保守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组织、保护,这就从根本决定中国古代只能在政治体制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文化方面需要能促进小农经济稳定的思想,于是,以仁、义、礼、信为主要特征的儒家伦理文化适应了这一需求,也影响深远。
第四,有利于应对新课程高考。文明史观是新课程高考的重要命题视角,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多有体现,如2006年北京卷37题“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要求回答18世纪中西方文明对比、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人类文明、当代文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四问,分值达到36分;2007年四川卷37题“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要求回答中西方文明之间交流与学习的相关问题,分值32分。为此,从文明史角度整合必修二教材,形成人类历史物质文明发展的主干知识体系,是目前有效备战高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