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 朱海霞
文本各有其特点,教学要依据具体文本和学情去确定教学设计。文言文教学中处理“文”与“言”的关系也概莫能外。海霞老师的教学设计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值得学习借鉴。)
文言文教学中,言和文的关系需要怎样处理,一直是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老师们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言”作为基础我们要常抓不懈,“文”是中心更不能忽视,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呢?是重此轻彼,还是文言并举?是先文后言,还是齐头并进?我认为,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来处理。
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来处理:
1、先言而后文。比方说,《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它选自《左传》,我们知道的《左传》文字比较难懂,和我们的语言习惯相差很远,不排除文字障碍,文章内容就很难理解,人物形象就无法把握。因此教这样的文章我们必须在第一课时扎实的解决字词和特殊用法等文言知识,让学生疏通文意,否则,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无法进行。
2、以文而带言。也就是在解决文章内容的过程中,把一些重点和难点的文言知识放在一定的语境中来解决。例如《鸿门宴》,这是一篇传记体的文言文,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鲜明,依靠学生已有的文言基础完全可以读懂大意,所以处理本文,我们完全可以直接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来把握情节分析人物,在此过程中解决一些重点难点知识,比如“项伯数目项王”就可以在分析这一细节时理解其中的“目”字的用法和意义。当然本文的文言知识很丰富,也很重要,在分析内容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解决,我们可以用练习的的形式在进行补充。但是如果我们上来先一板一眼的解决字词的话,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耐心就会在这繁重的字词梳理中消磨殆尽,尽管文章内容很精彩,学生也会厌倦了。
3、重言而舍文。有些篇目,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做。像《秋水》《非攻》这样的文章,我们完全可以当成翻译练习来处理,只管文言知识,不去探讨课文内容,如果兼顾的话,就会影响到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注意力。所以,宁可伤其十指,不可断其一指。
4、重文而轻言。例如《滕王阁序》,在授课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读译文,搞懂大意,然后狠读原文,直至成诵。然后去品味骈文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怀,探究人生哲理。文言知识可以完全不管,虽然文中也有几处典型文言现象,我想未必非得在本文中学,说不定会因为这几个词破坏学生的心情了。所以教授文言文还需要我们持一种“舍得”之心。
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来处理:
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文言文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处理。在必修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不管我们采取什么形式,必须让学生有扎实的知识积累,因为这是基础。但是选修教材,就可以另有侧重了。比方说《史记选读》,我们就要把重点放在它的文学性上,来分析人物形象,来理解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和自己心灵世界,甚至发掘文本展现出来的一种《史记》精神。至于文言知识我们完全可以不在侧重,因为学生已经在必修中有了基础。
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来处理:
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要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来解决“文”与“言”的关系。如果学生文言基础好,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侧重“文”的教学。如果学生的文言基础差,不能独立阅读文言文,我们就必须加强文言知识的学习,强化常见的文言词句和用法。如果学生在必修中,对文言知识的掌握很扎实,选修中我们就可以淡化“言”的问题,反之,选修就是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方面对必修的必要延伸。
总之,文言文教学中怎样来处理文与言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统一的标准,需要教师因“文”制宜,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