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语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阅读:112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5/15 16:14:32

高二选修教材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主要是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教材中说,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少作品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情境”意思是“情景、境界”。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的情感(相当于“物境”)。我将两种意思合而为一,理解为“情景和情感”,而把以把握情景、体验情感为主体的教学称之为“情境教学”。“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教学就是“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形象教学教会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形象教学必须根据情境再造想象,依据文字想象出当时景当时人当时主人公的感情。没有置身诗境,“再造想象,缘景明情”的情境教学就是空谈。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篇浪漫主义的杰作。我想就这首诗歌来谈谈“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教学方法。《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李白运用奇特的想象、神奇的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场场梦境中的奇景,塑造了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把全诗构思成几幅美丽的图画。读诗如同观画,他能把我们带入那神奇的梦境,去领略天姥山的雄奇和壮美,去体会诗人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置身诗境,创设情境,运用再造想象的方法缘景明情,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这样,才能既重点突出,又较容易地完成教学目标。

《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我们描绘了四幅图画,即四个情境。“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为第一情境。

讲解第一情境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读两遍,再思考,并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置身诗境(情境)中,体验梦境中种种神奇的经历,体味诗人内心情感受到的强烈震撼,让学生自己描绘此情境(最好采用口头表达),并提醒学生注意“湖”“月”“飞”“影”“绿水”“清猿”等词。比如,教师可作如下示范,让学生领会方法。

教师示范:

诗人描述的第一情境是:诗人因向往而生梦。今夜月光格外皎洁,镜湖清幽静谧,诗人在月光荡漾下飞渡镜湖,那飘逸的身影映照在清澈的湖水中,令人恍若仙境。诗人一直飞到剡溪。这里因晋代山水诗人谢灵运曾经宿过而神秘。此处绿水荡漾,清猿啼鸣,景象清静幽雅,似乎只有神仙才能领略这里的神奇景象。还没有登山,诗人的喜悦已难以言喻,登山的心情已迫不及待了。李白是何等的飘然快意!“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为第二情境。诗人描述的第二情境是:穿上谢公特制的登山木屐,登临连接青云的石阶,在半山腰观日出,又听到天空的天鸡叫,景色壮观,令人心醉,这就点明了梦游的时间是从月夜到拂晓,景色由清幽到壮美,此为第二情境。陶醉的李白乐而忘返!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为第三情境。诗人描述的第三情境是: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景色由清幽壮美到离奇险怪,此为第三情境。李白震撼惊奇!“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为第四情境。诗人描述的第四情境是:突然间,电闪雷鸣,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的洞府石门打开了。在那一望无际的青色透明的天空中,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的楼台。这里先后使用四字短句与七字对句,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景色和惊天动地的响声,把洞天石门打开的雄伟之势,充分表达出来,为神仙们的出场拉开序幕。紧接着,神仙们都“霓衣”“风马”而至,老虎为他们奏乐,鸾鸟为他们驾车,浩浩荡荡,其乐融融。凡此种种,一个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就呈现于我们眼前了。此为第四情境。这便是诗人的梦寐以求的乐土,当然就成了梦游中的高潮。

可以说,诗人的情感是通过他所描绘的情境表现出来的,没有景就没有情。因此,欣赏诗人为我们描绘的这四个美妙的情境过程中,必须反复诵读,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创设出梦境中的情景,再造出情境中的形象,进而体会诗人因情景变化而产生的不同感情和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其实,梦中仙境象征的是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作者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是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而后半部分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总之,“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再造想象教学是一种形象的教学,较之抽象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作者:程长喜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

     来源:网络|http://www.jb1000.com/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