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利用你的眼球,导引我的教学

阅读:897 次  我要评论(1)  收藏  2011/11/28 20:29:38
067350 河北省丰宁县实验中学    马 娟
一个想成为教学高手要具有三大必要条件:
一、要有超级观众缘
二、要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外表
三、要有惊人的说话感染力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上几点呢?本人认为,要做到这些,你必须先要明白学生的眼神。老师读懂学生的眼神,即从学生的眼神变化中(一种信息反馈),看出自己的教学效果,辨析学生听讲状况,然后对症下药,或调节教学的进度,或唤醒学生的注意。想要明白学生眼神的意思,就要训练你具有强劲的观察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反应,他的脸上会出现一些眼神和表情。如果你不懂那些表情和眼神的意思,你就会很危险。记得学会看学生的眼神,知道吗?
有一种眼神叫求知
这种求知的眼神没有浓妆艳抹,没有矫情造作,只是淳朴的气息孕育而成的纯真和美丽。它折射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广博知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如蓄势待发的雏鹰,拥有着无穷的力量,对美好的未来有着无限的向往和憧憬。
有一种眼神中渴望
在课堂上,当学生遇到困难,不知所措时,就会表现出微微皱着眉头,睁大眼睛看着老师,它在发现这样的信号:“我还是不太懂。”或“这样的回答对不对?”他渴望你的关注,渴望你的理解,渴望你的重视,渴望你的肯定。这时,教师可以走近他,给他点提示、肯定和安慰,引导他把知识梳理一遍,直到他的眼神又出现自信的光彩。
有一眼神叫疑惑迷茫
譬如你可能说了一些话,学生不太肯定、不太信任,他会质疑那句话的真实性、准确性,他会有怎样的眼神,他会眯着眼睛、侧着头!显得焦燥不安、六神无主、两眼茫然、不知所措,甚至连简单的问题也不能回答。出现这种情况,问题可能不完全在学生,教师应当考虑到自身可能存在的三个问题:⑴讲课速度过快,课堂节奏过猛。⑵所讲内容太深,列举事例繁琐;⑶语言枯燥。如果确实存在这类情况,主应当针对实时教学难度,适当放慢进度,使学生跟上教学进度,并准确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若发现多数学生紧缩眉头眼光愣怔时,则可能是教师讲得不清楚,学生没有听懂,或讲的太快了学生跟不上,要么是板书没有记下来又被老师擦掉了,这时教师应当机立断,变换知识传授的角度和教学手段,促其柳暗花明,耳目一新。
有一种眼神叫漫不经心
譬如,你说了一些东西,学生觉得很肤浅,“这些不用你教导吧?”“不是吧,这么容易”“老师,这用你教吗?”——他的眼睛会大小不一、轻微颤动,你就会知道他并不信服于你。
还有,譬如他对你的话感到混乱,“老师,你明不明白自己在说什么吗?”他会无奈地垂下头,很质疑你,给人一种漫不经心的感觉。
漫不经心的眼神不仅出现的频率高,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⑴学生已经通过预习或其它途径掌握了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或全部。⑵教师讲课速度过慢,重复较多。⑶教师只注重与一些优秀的学生交流而忽略了其他学生。
当学生闪现出浮躁嬉戏的目光,左顾右盼或跟同桌低语讲话,说明课程内容不紧凑进度太慢,或嫌教师过多的重复罗嗦,此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用设问方式提出或紧凑地解决一个问题,引导他们从纵深开掘,来改变被动局面。
有一种眼神叫满不在乎
一些性格倔强的学生,在听不懂或者注意力分散时,会通过讲话,打斗来引起关注。这样的学生犯了错误还故意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神态,用沉默和老师作对,以达到气老师和发泄内心怨愤的目的。此时,老师如果看到这种眼神,切不可意气用事,施展老师的威严,也不可开门见山追根究底,这样不但回毫无结果,而且正和他意,影响正常课堂教学。
对这样的学生更好的办法是采取“冷处理”,叫他起来回答最简单的问题,表扬他的优点,让其明白老师不仅没有遗忘他,还非常关注他,喜欢他。然后在课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老师的宽容大度,让其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他改正错误。
此时,你是不是要说,我们当老师的岂不要看学生的脸色行事吗?对,完全正确。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你和我的老板,你要尊重他们,明白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眼神的意思,否则,你会一败涂地。
有一种眼神叫逃避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眼神:窥探、躲闪;再窥探、再躲闪。这种眼神经常使上课者的心情被扰乱。这样眼神的学生,多数情况是懒一些,学习习惯欠一些,再多点拖劲,所以一而再,再而三没有课下准备,所以表现出“老师,下次再问我好吗?”,“拜托了,老师,你别看我,也别叫我回答问题了!”
遇到这样的眼神,切记伤害他的自尊。要知道:伤了学生,其实是伤了老师自己;快乐了学生,其实是快乐了老师自己。如果我们能宽容一些,善待他们,帮着他们、和学生一起准备,也许他就能改变身上的一些惰性、找到属于他的自信、属于他的快乐了。等待需要艺术,宽容需要智慧,明白的不能再明白的道理。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huixi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03-05] 对提高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很好的一篇文章。majuan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