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校本课程 >  阅读文章

新课程下学数学组开展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阅读:195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9/29 15:08:25

前言: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课程改革这一宏伟工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校本教研要以校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保证新课改稳步向前推进。

一、问题背景:

当前,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其中,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模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然而,在现实的校本教研中,存在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与理解的误区,导致行为出现偏差,本人根据实践观察,对我校现状进行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将这些问题提出来,以期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1、教师负担过重,校本教研迈步艰难。开展校本教研需要时间和精力。我校教师的负担普遍很重,中考数学是150分,而且当班主任的多数是语、数、英教师。老师们既要备课、上课,又要管理班务,还要应付各种评比、检查、考核,完成各种计划、记录、报表等,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理念,去进行校本教研。社会各界仍然把升学率以及分数作为衡量学校办学优劣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分数、等级等同于教育质量。教师们谨小慎微,不敢去搞什么教学改革和研究。

2、教师不主动,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教师要主动参与,校本教研才能有效开展,如果没有教师的自主研究,任何外部的力量都是徒劳的,甚至会起到反作用。校本教研内容若不是发自教师的内心需求,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没有教师间思维的相互碰撞与交流,那就只能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个别教师认为校本教研是一种新的负担,教师的问题意识淡薄。

3、学校所受干扰多,影响校本教研的深入。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评比、创优等工作,使学校常年处于备检和创优状态之中,牵涉干部教师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以分数论英雄的升学体制,制约了校本教研的研究方向,人们往往注重的是如何让学生考个高分,而对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却很少研究;各类知识性的竞赛活动,如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也把学生、教师引向到疲于应付的境地。所以,许多教师只是挂羊头卖狗肉,外表与内容相差甚远。 

4、专业引领不够,校本教研不姓“研 ”。校本教研中常常有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找不到方向,无主题。教研部门很少到校进行现场指导,有时教研仍然是凭经验、凭权威,教研内容形式没有多少改变,模式单一。内容限于教材教法介绍,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及教案的设计,或者仅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进行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和解决。校本教研是为了解决教师遇到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却不“领情”,把它视为额外的负担。

5、功利化色彩浓厚。校本教研的目的是解决学校和教师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可时下一些学校开展的所谓“校本教研”却背离了这一目的。提到校本教研, 有些学校就忙于搞课题申请、立项, 而且以为课题越大、级别越高越好, 根本不考虑课题对学校是否有意义, 教师是否有能力做好这一课题。或者只重最终结果,以为校本教研就是写写论文、编写著作、展示展示成果。这些论文和著作能够得到发表、出版,课题能够通过鉴定,为学校赢得一时的“荣誉”,或为自己评优竞级多一些资本,成了他们最终追求的目的,而根本不顾这些“成果”是否有实用价值,能否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现实“生产力”。

二、问题的提出

     来源:网络  编辑:stephe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