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评价机制都有了新的变化。作为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是实施新理念的关键,搞好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就能有效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
在传统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乏,教学效率极其低下。而教学效率低下又是由于传统的分数为主要标准的评价制度的影响。导致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分数为中心,采取一些违背教学规律的作法,如满堂灌、超纲授课等。只注重短期效应,忽视学生终身发展和能力培养。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教师如何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关注有效课堂。所谓教学有效性就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以最优的速度和效率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师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决于实施者的理念和教学艺术,笔者通过二年的新课程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用好新教材。
改革是艰难的,一个长期从事传统教学的教师所形成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要加强理论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但有时会在不经意之间本能地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拿到新教材,第一感觉是新颖、图文并茂,完全打破了老教材的体系,对知识进行了重组,以专题化方式出现,似乎教材变得更容易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感觉到新教材存在诸多问题,不好用。转念一想,新教材是许多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这样的编排肯定有一定的道理。我发现,其实是自己的观念上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理解是肤浅的。因为自己的“教材观”有问题,是“教教材”的传统观念在作怪。通过进一步学习,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我发现新教材有许多亮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用好新教材,实现三维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1、用好“历史纵横”和“模块链接”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以历史事件发生、发展来编排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有较好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学生差异较大,对大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如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新教材中的必修及选修课本,要求学生将教材全部准备在手头上。“历史纵横”模块大多生动、形象,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模块链接”能有效补充历史知识及历史背景,有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①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可参见必修③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这样就能深刻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性,深刻理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展前可安排学生自学“学史之窗”和“模块链接”扩展知识面,补充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就会提升教学效果。
2、用好图文史料。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处理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将会是对教材简单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编者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解释。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高驾驭能力:一是史料的选择,大部分可来自课本,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行选择一部分,有机整合;二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一方面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史料运用得当。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良好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好“学习延伸”
“学习延伸”模块的设置,是对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一大提升,能充分考察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又是能力的提升,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探究学习能力、查阅资料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习惯。这一模块对学生要求较高,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要灵活安排,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可安排在课后进行。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是一门艺术,认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就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教法。
1、材料学习法。
材料学习法是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和最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求证历史的方法,并形成有尝试的历史认识。如: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说明观点;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选取某一主题,罗列来源不同的材料,让学生整理归纳,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由于材料学习法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发现——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具有探究式学习的特征,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实质的要求。
2、讨论法。
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形成一个小组综合意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学习激情,还有利于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辩论法。
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辨性较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结论,目前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如上选修④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小结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辩论秦始皇的功过问题。在教授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创始人孔子》一课时,可以举行一个辩论会,辩一辩孔子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兼而有之?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比较法。
比较法教学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组织学生比较一些相似的或相异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历史事件的复杂因素,学会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授《开辟新航路》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异同,尤其是对中西社会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在教授日本明治维新时,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其异同。通过比较法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一定的历史观点去解决纷繁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5、讲授法。
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外,有讲叙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图表法等。若能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民主环境,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民主课堂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教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课堂教学有效性体现在教师能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2、教学目标设置要具有层次和符合学生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灵魂和方向,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由于学生发展的差异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客观存在。既要让大部分学生吃饱,又要让一部分学生吃好,这就要求教师在关注“平均水平”的同时,兼顾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全体学生有所获,学能提高。
3、提高学生参与度。
有专家指出:“考察教学效率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有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在教学中,老师积极主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跟学生共同商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提高学生参与度,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多开展如讨论、辩论,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想、有所问、有所讲、有所作、有所学、有所获。
4、采用启发式教学。
课堂教学发展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氛围,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讲“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启发式教学关键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要有循序渐进的引导作用,一步步开户学生智慧的大门,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带着愉悦而奋进的心情一步步迈入知识的殿堂,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