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课改新论 >  阅读文章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体系及特色

阅读:121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7/12 14:48:44
1.努力创新。
无论是内容的组织思路,还是内容的表现形式,本套教材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尝试将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现代化学发展的趋势与学生学习化学的认知规律结合起来,充分显示化学学科的魅力。如《化学1》、《化学2》不以知识为简单的内容组织线索,而是通过主题将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如在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矿物到基础材料、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有机物的获得与应用等主题中融合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了对化学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2.立足基础。
本套教材立足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其核心内容不仅反映了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两册必修教材主题突出,思路清晰,实例丰富,简单易学,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基础,为后续模块学习提供了较好的保证。选修教材侧重于化学的某一方面,其功能不同于必修教材,但教材的内容建构仍然重视基础。如在《化学与技术》教材中,一方面以技术应用过程中最简单、最重要的化学知识为线索,讨论资源开发、材料与日用化学品制造、农业生产技术中化学的作用;另一方面,该教材的基础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上。
3.融入社会。
本套教材以社会线索和学科线索融合的方式进行建构。《化学1》、《化学2》、《化学与技术》更多地以身边的化学事实和社会问题为线索,涉及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的基础材料、某些化合物引发的环境污染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燃料与食品等,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强化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则更多地从学科的逻辑结构出发,兼顾化学的应用。
4.强化实验。
套教材无论必修还是选修,都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化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在实验情境中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教材中增设了大量的化学实验,有的以学生的体验为主,有的重在引发学生思考。各册教材的内容体系和呈现方式有所差异,但都将“通过实验学化学”作为共同追求的一条线索。
5.学法指导。
本套教材非常关注学生“怎么学”,注重问题情境和学法指导。不仅在教材正文部分插入不同的栏目提示学习方法,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调查研究”、“观察与思考”、“各抒己见”、“请你决策”等,这些栏目对应学生不同的学习行为和思维要求;对要求重点观察或记录的内容提示学生在表格中注出;在每一单元后设“练习与实践”,在每一专题后设“回顾与总结”,旨在帮助学生通过问题线索学会归纳整理知识,促进学生学会反思,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6.版面友好。
本套教材的版面设计注重学生学习心理,尽可能通过具有探究价值的课题、生动的文字和图表、功能特定的栏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采用“平等对话”方式展开叙述,内容引出借助“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如学习前的引导性材料,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提示,一段有关生活的背景材料,一幅反映化学变化现象或应用的插图,一个引人入胜的化学问题,一则生动的化学实验,从而与后继学习的内容之间建立“桥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平坦。化学教材中的“先行组织者”呈现的形式多样,但具有一些基本的特点,如具体生动,富有召唤力,展示将要学习的内容和意义,能将有关的方法或思路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有助于降低教材内容的难度等。
7.注重衔接。
本套教材特别重视不同阶段、不同课程模块之间的衔接。一是在目标、内容上处理好《化学1》、《化学2》与已出版的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之间的衔接,新概念的出现或延伸在教材中应有所说明;二是必修教材《化学1》与《化学2》的衔接,如《化学1》中“原子结构模型”为《化学2》“物质的微观结构”奠定了基础,《化学1》中“金属、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成为《化学2》中“元素周期律”的重要依据;三是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之间的衔接,《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必须以《化学1》或《化学2》的知识为“生长点”,对有的内容必须涉及新的基础时,在教材中将直接给出预备知识。
     来源:网络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