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对英语课程标准的一种解读

阅读:152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19 11:53:56

三.引领我们建构:“怎样教英语?”

评价就是指挥棒,那么在新的评价理念下应该有怎样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呢?《标准》对此作出了很好的回答。《标准》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本为主和以间接经验为主的现象,融学习于有趣的活动情境之中。《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让英语学习成为学生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并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来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当然,理念要内化为教师自觉的行动,还需要我们重新反思以往的教学模式,积极打造新的英语教学。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是什么?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渐达成一种共识: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达成多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而问题和活动则构成了交往的基本内核,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活动是问题的载体,是激发生命活动,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教学也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和创造。所以,把教学的本质定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观点,对指导我们的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新课程的具体实践者,教师首先要以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与合作交流来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显然,用新的教学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我们发现,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新的评价理念来支撑,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四、我们呼唤:接受并适应“英语评价新概念”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有一种固有的观念,英语教得如何,除了统一考试,难道还有更权威,更科学的评价方式吗?因此,对习惯了现行考试方法的教师来说,《标准》所倡导的评价方式和内容大大出乎意料,让我们有耳目一新甚至目瞪口呆之感: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评价建议还要求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合适自己的评价方式。如果学生对自己某次课堂测验成绩不满意,可以与老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针对我们最关注的书面考试,《标准》强调:“听力测试应着重检测学生理解和获得信息的能力,不应把脱离语境的单纯辨音题作为考试内容。笔试应避免单纯语音知识题和单纯语法知识题,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实施评价时,“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些评价建议真正充满了人文情怀和创造灵性,它从一个侧面暴露了以往教学的种种弊端。以往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是高不可攀的,但现在却庄严而神圣地写进了英语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和改革的精神,是每个英语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改进我们工作的一剂良药。只有将这些英语评价的新概念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我们日常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英语教学才能走出片面应试,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怪圈,我们的英语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实现学生的“更好”或发展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随着教学“指挥棒”的转向,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点,多学习思考,勇于探索和实践,尽快让《标准》从文本变为现实,使英语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不再是令人生畏的“筛选”与复制过程。 

 

主要参考书目: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章兼中 《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飞)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breeze1529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