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必修1《物质的量》教学反思
宜章四中 曹泽华
课堂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都要进行反思。
一、课前反思
首先是课前反思,教师在课前思考如何组织教材以呈现给学生,课堂中应重视学生对新内容接受的连贯性。所以,刚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高一学生来说,与初中知识联系起来,比较容易接受。
摩尔虽然和千克、米一样也是一个单位,但学生却感到无法建立起它和“物质的量”的联系。有的学生反映物质的量不就是物质的质量或者数量吗?质量和数量不都有各自的单位吗?何必再来一个摩尔。学生问题不少,使教学内容难以推进。回头想来几乎每界高一学生在学这一内容时,大部分学生都很煎熬。仔细一想,并不是学生笨,初中“微粒观”的过低要求和对概念把握不准是导致物质的量学习困难的客观原因。于是,我采取了类比法:
质量(物理量)-- -------千克(单位)
长度(物理量)----------米(单位)
物质的量(物理量)--------摩尔(单位)
二、其次是课中反思
其次是课中反思——预设与生成。 教师面对课堂上突发的问题,思考如何应对使得事先设计的课程能如期完成。如,新课题的生成,尴尬场面的处理,学生学习情绪的改变等等。比如:学生对“摩尔为什么要与特定的微粒结合才有意义呢?”
可以联系初中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典型问题如“1个CO2含1个C原子, 1molCO2含1个C原子”,可见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物质的量的定义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高一学生的想象能力普遍不能满足从宏观到微观之间的相互过渡的需要,根据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经常给学生举例子。我常用的一个例子是一箱啤酒装12瓶啤酒,两箱啤酒共有24瓶啤酒,x箱啤酒共有12x瓶啤酒。1mol微观粒子就像一箱啤酒是一个集体,只不过一箱啤酒的个体是12个,而1mol微观粒子个体是6.02×1023个。当学生感到概念模糊时,不要直接想微观粒子的情况,而是想想啤酒的集体“箱”和个体“瓶”的关系。
三、课后的思考:
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如,思考本节课原先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如何改善原先的教法,如何进行下次教学的准备等。
所以讲完“物质的量”概念后,我做了如下类比总结:
“物质的量是物理量-------其单位是摩尔-------每一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
类比“质量也是物理量-------其单位是千克----------每一千克含国际规定的物质”
但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物质的量”不同于其他化学概念或原理,没有讲透会产生“夹生饭”现象,“物质的量”及其衍生概念学生会在应用中逐渐深化,“物质的量”的应用需要渗透到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不宜一蹴而就而重在逐渐形成,不搞一步到位,讲究细水长流,在应用中强化,随着教学深入而逐渐加深而提高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