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专业研究 >  阅读文章

高三化学复习课探究式教学的尝试

阅读:127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4/3/28 11:49:54
  高三化学总复习的主要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对已学过的零星、分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
  众所周知,高考主要测试的是考生已有的和潜在的学习能力,具体到高考化学试题,则是将测试重点集中放在考生是否具有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广泛情境中去的能力,以预测考生将来能够学会什么的可能性。探究式教学方法既是一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探究的一般程序是“问题----探究----整理----发展”,笔者在化学复习课教学中进行了几点尝试,在此提出拙见,仅供同行参考。
  一、研读“两纲”,设计问题情境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出发点,因而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在高考复习中,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应仔细研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熟悉新版教材和大纲的变化,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这些做法有利于把握设问的方向和深度难度,增强设问的目的性。
  高考复习中创设的问题情境至少应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动机性,即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能够真正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教学才能进行下去,这是判断探究教学是否成功的首要条件。从经验看,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大多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因此,教师提问时应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二是目的性,即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方向性,问题必须是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的。三是适应性,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保证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因而所提问题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要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究,进而对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升华。
  比如,在进行“硫酸的性质”的复习时,我首先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现有一瓶浓硫酸和一瓶稀硫酸,怎样用简便的方法将它们鉴别出来?
  再如,进行“化学实验设计”的复习时,这样展开:
  教师:“如果有一份Nɑ2CO3样品,其中含有NɑOH杂质,该样品的纯度应如何测定?”(只提出基本方案、原理思路,不用涉及具体步骤与装置)
  学生经讨论得出----方案1:气体质量分析法;方案2:气体体积分析法;方案3:沉淀质量分析法;方案4:滴定分析法;方案5:溶质质量分析法等等。
  这样的开始能够很快使各个层次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思路。
  二、引导探究,提高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贵在引导。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仍然是“知识和技能”,同时在“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上加大力度。因此高考化学复习应该由结果定向转变为过程定向,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把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复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实现。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例如,我在原电池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铜、铁、锌、银、稀硫酸,导线和烧杯设计一个原电池,并写出电极反应式,引导学生从原电池原理、构成条件和电极反应等方面设计出形形色色的电池。然后讨论评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再如,在复习化学平衡时我提出:条件的改变、反应速率的改变和平衡移动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从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及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出发分析得出下面的结论:
  条件的改变;
  反应速率的改变;
  化学平衡的移动。
  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规律化,而且其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能力有限,学生根本想不到或学生没有能力分析推理得出的结论,教师要在学生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分析推理、启发引导,从而得出结论。此外,在引导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三、归纳整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在引导探究、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了,但所获取的知识点较为零乱,不利于记忆,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各个知识点归纳起来,实现知识的结构化、体系化、网络化和规律化,帮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网络,把零散知识提升为规律,注重化学学科规律的形成教育。
  以无机化学为例,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以“元素→存在→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含氧酸(氢氧化物)→重要的盐”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稳定性、酸碱性、氧还性、特殊性)→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与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明白到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只是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的相应知识点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精心练习,使能力得以提升、发展
  为了使学生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教师要根据考纲、考点、知识点,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编写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训练。一方面使复习过程更加完善,另一方面能较好地测试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习题中既得到知识的巩固,创造性思维及知识迁移能力也得以发展。以下是几个实例,希望对同行能有所启发。
  例1:复习电离平衡后,提出“设计实验证明醋酸是弱酸。”
  例2:复习水解反应后我设计的题目是“一定浓度碳酸钠中加入酚酞,呈什么颜色?理由是什么(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将溶液加热颜色有何变化?理由是什么?在原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颜色有何变化?加入少量浓盐酸颜色有何变化?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又有什么现象?理由是什么(用离子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例3:复习过氧化氢后,提出“过氧化氢中加入滴了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颜色有何变化?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设计实验证明颜色变化的原因。”
  例4:复习氧化还原反应后,设计如下练习:
  已知单质铁溶于一定浓度的硝酸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ɑFe+bNO3-+cH+=dFe2++fFe3++ɡNO↑+hNO2↑+kH2O(化学计量数ɑ-k均为正整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反应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守恒原理,可得c、ɡ、h的关系式是(用一个代数式表示,下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反应中离子的电荷守恒原理,可得b、c、d、f的关系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反应中电子转移总数相等原则,可得d、f、ɡ、h的关系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的掌握是为了应用,思维的训练是为了创新。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或选择练习题,对已学知识技能进行巩固训练和迁移练习,从而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开拓思路、发展思维的目的。
  总之,探究式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复习课教学的缺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当然,探究式教学模式只表明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不是固定的程式。它是动态的,因此模式的各环节也将因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侧重。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对大纲、教材、考试说明的钻研、领会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只有在领会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吃透教材,灵活选择教法,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
  实践证明,以上教学程式在复习课教学中效果甚好,但这毕竟只是尝试,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同时也真诚地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来源:网络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