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历史探究题设计要“因时因人”

阅读:155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4/14 10:26:10

摘要: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  设计  能力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但是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同,所以探究题的设计要“因时因人”。

一、基础年级的探究题设计

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历史知识记忆时有时过于简单机械,对史实之间的联系理解不够充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较为薄弱。思考和探究问题时,对课本的依赖性较强,有的甚至对课本知识一知半解。因此,在本阶段历史探究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双基”能力的培养,强化史实和史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悟力和思维力,所以此时设计探究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问题是要以教材为依托,以教材中的重难点为设计重心,其中要涵盖历史基本史实、概念和结论。2、注意问题间联系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跨度不宜过大,要以专题某个知识点为切口,从而展开对整个专题线索的梳理分析。3、考虑学生此时的思维能力,问题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当然目的在于更准确的掌握史实和理解史识。4、探究设计此时可考虑选择不同的历史材料,力求形式多样,培养学生适应不同类型材料题的能力。

例如:

争鸣*吸收*发展

背景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社会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中国历史进入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历史

依据下表,填写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派别

代表人物

基本主张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步骤二:再现情景,体验历史

(旁白:诸侯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引起许多学者争论。有一天许多学者走到一起,对当时的形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学者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学者2:欲天下之富恶其贫,欲天下之乱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学者3: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学者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上述四位学者的观点,分别代表那家学派的思想?请说出理由。

2)以学者3的思想为例,举例说明各种思想流派之间的争鸣和吸收。

步骤三:联系现实,感悟历史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大历史意义?我们有哪些思想传承了诸子百家的思想?

分析:这道探究题的设计牵涉的历史知识很集中,而且时间与空间的范围较小,使学生更能熟悉教材中的主干知识,问题的提出既有小结性又有比较性,都在于考察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掌握,切中了该课的重难点。问题主要在于强化学生的识记和理解思考的能力。第一问引导学生归纳教材主干知识,去粗取精。第二问扩展知识,通过材料的方式让学生融入情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第三问属于较为开放的探究,考察学生概括,历史联系生活的能力。总之本题探究设计考查范围集中,比较适合基础年级。

二、基础年级复习阶段探究题的设计

基础年级在学完新课后,一般学生只是对高中历史概况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所学的知识存在着零乱、无条理、不成体系;思维定势、没有深度和广度;归纳、分析、总结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基础年级的复习阶段要力争使学生能够清楚历史发展脉络,所以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探究设计要围绕历史主体知识,特别是要从不同的方面整理有内在联系的主体知识,形成基本框架,从而归纳历史发展特征和发掘历史发展规律。2、历史知识间的联系考察时,应适当放宽时间和空间的跨度,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把握历史发展步骤和脉络,比较主体知识间的差异和联系性。3、探究问题的深度要有所加深。在识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形成一定的判断、概括、归纳和类比的能力。4、此时材料式的问题探究要求多而精,从而培养学生有效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人类历史中,薪火相传的过程构成人类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其中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主要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很多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请仿照例句把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各一句儒家名言的序号填在括号内。例句:

修身: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齐家: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供养、赡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修身:(     )    齐家:(     )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④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2)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社会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

“中体西用”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维新思潮

 

 

新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

 

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能接触到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

3)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针对如何建设新文化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现代西方文明为基础”。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

分析:本题探究题三个探究环节涉及古今中外,空间和时间的跨度偏大,谈到了不同时期对儒家文化的态度,为学生弄清儒家文化发展脉络提供了依托。本题第一问是以选择的方式出现,灵活多样,着重考察学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理解,锻炼学生甄别、归纳的能力。第二问是本题的核心问题,从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原因等方面,结合文艺复兴综合的考察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第三问使学生思维较为开放,联系当前实际情况,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客观认识,对基础年级的学生复习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三、高年级阶段历史探究题的设计

这一阶段的历史探究题主要针对高三学生,一般学生将进入三个轮次的复习,高考也日益临近了,此时的关键要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尤其是在应试方面的能力。当然问题的设计要参照近年高考题的题型,但要注意以下几点:1、探究设计要以当下焦点、热点为依据,详细参照《考试说明》所设定的历史主体知识,在两者之间寻找好的切入口。2、问题的设计力求多层次、多角度,既能锻炼学生历史思维的发散性,又有利于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整合,形成历史的整体和全局意识。3、新教材和新的高考形式时下要求我们在设计探究题时不断创新,一定程度关注史学和社会发展动向。

例如: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民族复兴问题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1)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毛泽东当时引起美国《生活》杂志高度重视的原因是什么?(列举两个具体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2)为什么说抗战胜利“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

材料三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3)如何理解“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材料四  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那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4)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民族复兴的梦想会在1946年破灭却在1978年变成现实?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复兴的认识。

分析:本题是依据当前热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四个时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的变化进行有效的考察,时间的跨度大。它着重在于要提升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一问考察学生对史实的再认再现,历史思维的迁移能力,一定要围绕1937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第二、三、四问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第二问考察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第三问考察学生比较分析能力。第五问使学生认识到中共的争取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这是一道很成功的高考历史模拟探究题,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资料: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钟启泉等主编

2、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学历史教学》         2005年第9

4、《学习方式的变革》       江苏教育出版社 杨九俊、吴永军主编

5、《同步导学练》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来源: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wangpe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