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曙光
|
旧传统
|
新因素
|
政治
|
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
经济
|
“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民营手工业崛起,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
文化
|
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大成
|
西学东渐开始;产生早期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
|
对外
|
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
|
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
|
[针对训练]
1.新编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在明清时期突出表现是( )
A.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声威
B.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C.“戎狄蛮夷”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D.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民族政策
B [郑和下西洋是对外交往的历史事件,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不符,故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符合题意,B项正确;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C项;“改土归流”政策,只是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故排除D项。]
二、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产生原因
1.经济新现象
(1)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4)各地区之间,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5)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2.原因
(1)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2)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3)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4)“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
(5)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
[针对训练]
2.从明末到清代,湖广的稻米顺江东下,以接济江浙产棉区和棉织区。乾隆年间,江浙有些县每年的口粮“全赖客商贩运”。据此可知,明清江浙地区( )
A.“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B.粮食加工业发展滞后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D.农业的发展整体较弱
C [明清时期,并未改变“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江浙地区口粮需要输入,不等于粮食加工业发展滞后,故排除B项;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大量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从而产生了材料所述现象,故选C项;材料表明江浙地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不能得出江浙地区农业发展整体较弱的结论,故排除D项。]
三、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出现折射出的政治、经济特点
明清时期以李贽、黄宗羲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将矛头直指理学,反传统、反教条,批判封建专制,主张学以致用、“工商皆本”。他们的思想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是明清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1.从政治折射点看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虽然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但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并未产生新的社会力量,也未引起社会的转型。
2.从经济折射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