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主,灵活多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
1.国际形势
(1)有利形势:资本主义阵营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壮大;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
(2)不利形势: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帝国主义国家敌视、封锁、包围中国。
2.国内形势
(1)历史: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2)现实: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二、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三大政策”
内容
|
含义
|
意义
|
“另起炉灶”
|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
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
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
“一边倒”
|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
使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
在冷战初期,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很密切。……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苏伙伴关系的成熟期,并且呈现一种独特的形式,即北京承认莫斯科在世界共产主义事务中毫无争议的权威,条件是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设备和经济援助。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三、成就
1.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内容: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
国建国史研究》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会议
项目
|
日内瓦会议
|
万隆会议
|
内容
|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
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
成果
|
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
意义
|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
“求同存异”的内涵
(1)“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经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2)“异”是指各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
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月内
与其他国家正式建交情况
|
1
|
1949年10月2日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2
|
1949年10月4日
|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
3
|
1949年10月5日
|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
4
|
1949年10月6日
|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
5
|
1949年10月6日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6
|
1949年10月6日
|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