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梦魇”与“重生”——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重要原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激化了供给和需求的矛盾。
(3)直接原因:股票投机、分期付款活动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表现
(1)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
(2)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3)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
3.特点:持续时间特别长;波及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等抗议活动不断发生,法西斯分子乘机造势,扩大政治影响。
(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3)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5.对策
(1)措施: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教材补遗]__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举措
前期:大幅度提高关税,大打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
后期: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签署紧急救济和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投资。
(2)结果:经济危机更加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3)社会政治: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经济危机发生后,他们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在对华争夺战中,美国先后与国民政府订立两项借款合同,1931年的美麦借款规定:“中国向美国粮市平价委员会购买美麦粉45万吨。”美麦连本带息,高出当时国产麦市价的30%以上。 日本更是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不仅武装占领东北、控制华北,而且鼓吹所谓的“中日经济提携”,掠夺中国的资源,提出“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口号,企图变中国为其原料供应地,后来更是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汪效驷《1929-1933年世界经济
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二、罗斯福新政
1.措施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以用“3R”来概括,即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改革(Reform)。救济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经济状况。具体内容如下
措施
|
内容
|
作用
|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克服金融危机
|
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加强证券监管
|
恢复了金融秩序,恢复了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
恢复工农业生产
|
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制定各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
|
促进了农业复苏和工业复兴
|
加强救济和兴办公共工程
|
成立救济署,加强救济和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
|
增加了就业
|
保护劳工权利
|
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长工时
|
缓和了劳资矛盾
|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
签署“社会保险法”,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
有助于社会稳定
|
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改革,只能暂时缓解经济危机,新政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2.影响
(1)直接影响: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2)间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使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3)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并影响到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
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