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背景解读
《热爱生命》
蒙田生活在16世纪中后期。在蒙田的时代,哲人们深受宗教的束缚,鄙视生命,把生活贬低为“消磨时光”,“并且尽量回避它”“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蒙田发现了其中的弊病,把生活视为“自然的厚赐”,并声称“开心如意的生活是人生的杰作”。在《随笔集》中,他主张追求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成为创造自己生活的主人,而且认为生命愈是短暂,我们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17世纪的法国处于宗教统治时期,神权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1655年,雅尔修道院的神父德·沙西对埃比克泰德与蒙田之间的辩论提出看法:埃比克泰德正确地认识到人的使命在于追求和遵循上帝(神),但当他认为人有力量凭自身追寻到上帝和得到幸福时,就不免流于骄傲和自负了;相反,蒙田很好地认识到了人的无能为力,当他逃避痛苦和死亡,不去努力追寻上帝和永恒时,则又流于怠惰了。帕斯卡尔认为要同时看到人的崇高使命和人的软弱无力才能看到真理。在此基础上,开始着手写《思想录》。
《信条》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社会的思想也日趋复杂:价值超越的客观载体——“上帝”已不复存在,生命的意义也模模糊糊;人们缺乏对自己的把握,也很难对他人不心怀戒备;精神紧张,容易歇斯底里;行为乖张,令他人费解;人仿佛与自然的生物界脱节了……
在这种情况下,富尔格姆对人生、人的身心的自由、生存的价值、幸福、爱情、信任和同情心等进行再发现和再解读,重新组装人的世界。于是就形成了这部极富哲理的散文随笔集《我需要知道的一切……》。